- 中国天然橡胶事业:冲破“禁区”创奇迹
- 时间: 2004-09-07 09:34:1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轮胎网 点击:
- 100年前植于盈江凤凰山的老胶树还活着,它见证了祖国南疆儿女挑战“禁区”,谱写出的一段波澜壮阔的植胶史。今天,铺展在南疆的茫茫胶林以独特的风采,在《大英百科全书》划定的植胶禁区,谱写了壮丽辉煌的诗篇:
云南,我国第二大天然橡胶基地,橡胶平均亩产胶121公斤,成为中国第一,世界领先。
热带北缘高海拔植胶区橡胶高产栽培的一项项综合配套技术,令划定禁区的“洋专家”纷纷为之瞠目。
一
上世纪初叶的1904年,傣族爱国首领刀安仁,从新加坡引橡胶苗8000多株,植于盈江凤凰山;1948年,爱国华侨钱仿周等又从泰国运回胶苗20000株,种于景洪橄榄坝。幼小的胶苗蕴藏着爱国志士的拳拳报国之心,在旧中国的土壤上整整挣扎了半个世纪。
当五星红旗在中华大地升起,中国人不再相信祖国广袤的热土竟会是“植胶禁区”。1951年,周恩来总理主持的第100次政务院会议作出决策:建设新中国需要橡胶,要尽可能多种。于是,冲破“禁区说”,种出五星红旗下的第一片胶园,成了植胶者的誓言。
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冯国楣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了,他们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了发展祖国橡胶事业的漫漫征程。他们在遍地荆棘的南疆热区寻觅橡胶母树,考察野生橡胶植物,在大山的深处,寻找发展天然橡胶的希望之光。
一大批刚从硝烟中走出的转业官兵也奉命出征,在澜沧江畔、红河岸边,建起了几十个橡胶试验站。
一批批、一队队垦荒者来了,他们中有机关干部,有内地支边青年,有知识青年,有数以千计的大中专毕业生,有满怀一片赤子之心的海外华侨。南疆热区由此沸腾,赤子们要在边里谱写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新篇章。
二
拓荒,两个平淡而又普通的字眼,却饱含着创业者数不清的艰难。白天,他们披荆斩棘,驱赶野兽和毒虫;夜晚,他们吃下“红锅菜”,喝下盐巴汤,睡上大通铺。难以想象的困难,被拓荒者一一踩在了脚下。就这样,他们把一粒粒浸透着青春、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的种子,深深地植播在古老的红土高原上,精心地抚育着。种子发芽了,幼苗长大了,参天的橡胶树慷慨地流出了洁白的胶乳。植胶者们欢呼雀跃,“禁区说”破灭了。
欢呼的余音还在萦绕,无情的寒流已越过哀牢山。1973年、1976年,是拓荒者最痛苦的两年,寒流两次席卷胶园,一夜之间数百万株胶树被冻死,再看一眼耷拉的树枝,再摸一遍冻死的胶树,无数人流下了眼泪,难道“禁区说”又要复活?他们不相信。
4万多人出动了,凡是有胶园的地方,遍燃冲破寒夜的篝火。
人们顶着凛冽的寒风,裹着浸骨的湿气,一个树位一个树位地观察,一棵树一棵树地记录。一堆堆、一串串数据汇集到科技工作者面前,他们分析探索,在160多个橡胶品种中筛选比较,“PB86”、“RRIM600”等4个高产抗寒品系推出了,“橡胶北移栽培技术”荣获国家一等发明奖,“禁区说”被彻底打破!
此时,一代植胶者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幸福,他们又满怀豪情迈上高产栽培的新征程。在一代代植胶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中,“772、774”等抗寒高产新品种取代了渐渐衰退的老品种;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的植胶技术、橡胶树病害综合防治技术、适合云南橡胶树产排胶特点的高产割胶技术等数不清的创新和发明,使我省的橡胶种植跨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橡胶平均亩产从几公斤、十几公斤、几十公斤,一跃创造了121公斤的世界新纪录;橡胶种植面积从几百亩、几千亩、几万亩,发展到如今的363万多亩,干胶总产达22.33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一车车胶片带着垦荒者的自豪,冲出云岭又给千里边疆带回富裕和兴旺。
从“瘴疠之地”起家的千里垦区,不仅植下了180多万亩茫茫胶林,还建起了学校、医院、商场、卫星地面站,山乡沸腾了。四乡八岭,苗寨傣乡的各族群众,也在农垦的示范扶持下,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山坳里种下了他们心中的“绿色金子树”。一亩、两亩、几十亩……十多年功夫,182万亩民营橡胶在苗寨傣乡的沃土扎下了根,长流的胶乳给30多万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带来了吉祥和富裕。无数种了橡胶的村寨,从“石器时代”、“竹器时代”跨入“电器时代”,继而过上了小康生活。橡胶在历经百年沧桑后,成为我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骨干支柱产业。
三
陶醉于过去的辉煌不是拓荒者的精神,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垦人再次出发,踏上了构建新格局,建立新机制,做大做强橡胶产业的征程。以组建“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切入点,打破区域界限,以及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农垦管理体制和封闭运行机制,解决政企、社企难分,社会负担沉重等种种束缚橡胶产业发展的弊端,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以股份公司为龙头,通过“公司+基地+职工家庭(农户)”的产业化带动,整合全省的天然橡胶资源。站在新的起点上,昔日的拓荒者,有了发展天然橡胶产业的更大“野心”,他们将依托领先的橡胶种植管理技术,凭借深化改革给企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走出国门去圆一个更大更美的橡胶产业之梦。
植于凤凰山上的百年胶树依然矍铄,而我们的天然橡胶事业更加枝繁叶茂,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