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
- 时间: 2004-09-08 08:50:2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世界商业评论 点击:
- 随着计算机诞生、人造卫星的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阶段---信息时代,以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席卷了全球。20世纪后半叶,信息产业和社会经济信息化成了各国竞争的焦点。短短半个世纪,许多发达国家已初步实现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信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固然也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农业生产力既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硬要素”,又包括科技、教育、管理和信息等“软要素”。信息既是一种有形的独立要素(如农村经济中信息系统的规模、水平及发挥作用程度等),又是一种无形的内含于其他各要素中的非独立要素。这对生产力或农村经济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对其他各种要素的制约和决定性影响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有序化组织和总体性协调来实现的。其次,信息资源具有对物质和能源的替代作用。这种替代作用具有客观性,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当信息替代物质和能源发挥作用时,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物质和能源,弄清楚信息对经济的这种机理性作用是很重要的。
美国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即“信息高速公路”,体现了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这一战略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要投资兴建,这势必对我国产生很大影响,我国迟早要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实现农业信息产业化十分有利的大环境条件。无疑,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世纪。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社会的支柱产业,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占到70%以上。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实施自己本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是政府有效管理农业的重要途径。信息化社会的产业变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传统产业的高度信息化。许多发达国家已实现了向信息化社会转化的产业变革。美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50%,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也超过了50%。更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81.6%,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则低于工业288.9%。
农业信息产业是指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和通信技术对农业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相关产业的总称,是一种行业性的信息产业,是整个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农业信息技术具有有效快速传输信息、缩短科研成果形成、规范、集成并缩短转化周期、科学指导和管理生产、宏观监测和预警减灾、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等,以及由于其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和迫切需求,具有前沿性、超前性和明确应用前景,可形成高技术产品与产业,可填补国内空白和发展新兴产业等作用。因此,他将全面、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推动农业的发展。同时,其自身也将形成一项新兴的产业,包括农业信息软件产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农业信息软件,特别是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必须发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并与计算机和信息科技工作者的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可有效用于农业生产的软件系统。作为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技术上随着微电子、高性能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传输上向着高速、宽带、大容量、多功能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服务上向着多媒体、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用户上向着家庭、个人和社会化方向发展。
迄今为止,农业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仿真与模糊模拟等。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全球性的农业科技文献信息网络,每年有1200种期刊,30多万篇文章入网。目前世界最大的农业中心网络系统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AGNET联机网络,美国41.6%的家庭农场、46.8%的奶牛场和52%的年轻农场主都装备有电子计算机,并进入各种农业网络。欧洲的农业网络已进入实用阶段。日本的农林信息是通过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承办和借助多种公众通讯网络传输的。在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正迅速伸向农村,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已广泛被农业生产者应用。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我国农业信息产业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全球网络风靡、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提高农业信息产业化程度,加快农业信息产业化进程已变得十分必要。
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各界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量的农业项目调研、规划与计划制订,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选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可行性论证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与保障。同时,成果鉴定必须有文献查新咨询证明材料;在决策上,要做到农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有充分可靠的信息为依据,这与信息的普及和信息的社会共享程度密切相关,从而将刺激社会对农业信息需求进一步高涨;在生产上,随着“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对已掌握经营自主权、渴望脱贫致富的农民来说,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不仅要提供各种农业技术信息,而且要提供商品信息和市场动态以及综合经营信息,这是农业信息市场迅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此外,农村乡镇企业也需要掌握与其命运攸关的有关产品销售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需求,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967年为46%,1985年为60%,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90%。我国信息产业的产值1995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2%,到2000年将超过30%。美国虽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多,但却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之一,其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农业信息产业极其发达。可见,农业要大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化势在必行。
我国对发展信息产业十分重视。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信息服务业被列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同年8月,国家科委提出了“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意见”,要求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信息服务系统,向全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并制订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规划中提出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已成为我国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被列入本世纪和下世纪初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我国已将信息产业列为重点产业,并制定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表明了国家决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产业的决心和远见卓识。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不少已得到应用,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国家科委攻关项目产生的“中国之窗”网页、农业部信息中心建立的1nternet/1ntranet信息系统、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已建成中心局域网和覆盖全市农口范围的广域网等,全国已形成100多个重要信息网络,建成一批大型信息系统,如科技信息联机检索系统、多功能微机集成信息系统、文献管理集成系统等,我国还建立了一些大型信息市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信息市场以及其它地方出现的中小型信息市场,在活跃市场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方面已见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还处在探索和技术启动的原始阶段,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全面推进,以及“金农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这个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