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长期承包着实让胶工受益
  • 时间: 2005-01-12 09:03:0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乐中农场采访。跨进微曦初照的橡胶园,随着“沙、沙、沙”的割胶声,只见笑意不时荡漾在胶工们的脸上。农场推行的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经营,着实让他们受益,让他们高兴。   高单价高指标咋算都划算   乐中农场从2001年开始,就实行开割胶园家庭长期承包,是垦区最早实行胶园长期承包的单位之一。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该场山高坡陡的七队,与割胶归来的胶工周芳聊起承包后的产胶与收入情况,这位女工直爽地说,2004年她承包了6 个树位,1470多株胶树,到目前为止产了多少干胶,她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从4月份开割到11月份为止,她所领工资已突破1万元。说话间,一位名叫陈小红的胶工与妻子一道凑了过来,“这几年农场搞胶园租赁承包,干胶实行高指标、高单价结算,胶工每月的实际收入要扣除租金、化肥、农药、林管等费用,算起来是有些复杂,许多胶工都弄不明白,但不管咋算,我们的收入都是有增无减。这不,我们两公婆割两个岗位,每年各自的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只要收入增加了,我们就有信心割好胶。”夫妻俩满怀喜悦地说。   在八队橡胶园,连续3个月的干旱使部分枯萎的草地上掩盖起片片飘落的胶叶。一位来自广西的胶工农旭英正忙着砍草压青,说是上头有规定,每个橡胶穴要放青料20 公斤。“这项工作有报酬吗?” 记者问。“有一点吧,就算没有报酬我们也愿意干好,给胶树增加点养分,多产1公斤干胶就多收入5 元钱,有啥不划算呢?”在一旁帮助农旭英干活的丈夫告诉记者,前几年农场实行开割胶园长期承包,第一轮承包期为3年,由于实行的是高单价、高指标,还要交风险抵押金,有的胶工对农场的承包方案持观望态度,不愿意多包树位,而妻子农旭英承包了9个树位,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2004年,农场实行开割胶园长期承包,这回很多胶工争着要树位。僧多粥少,妻子只承包到了7个树位,到11月份为止,她产胶6.475吨,收入1.9万多元。有了这样的收入,在哪打工都不如割胶。    在乐中农场,记者随意走进一些胶工家,与他们算算割胶收入帐,几乎家家算得都开心,个个算得都划算。多数胶工都认为开割胶园长期承包好,割胶也能富起来。该场唯一的一位女队长韦凤金告诉记者说,从9月17日以来,农场未下过一场雨,加之年初受“白粉病”的影响,使农场干胶生产任务难以完成,而自己主管的十九队全年预计会减产2吨干胶。当然,只要加多几刀,也可以完成任务,但胶工们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胶园长期承包后,他们考虑的不只是眼前利益,谁都明白要科学管养割才能高产稳产。   以人为本完善承包体制   乐中从2001年开始进行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试验,2002年全面推广。每个岗为4 个树位,一般为 920株至1200株不等,由长期承包人交纳每个树位500元的抵押金。实行高单价、高指标结算,农场负担税金、加工费、销售费、上缴总局“利费”、财务费等。胶工负担化肥、农药、有机肥、工具、劳保等费用。胶工所生产的乳标胶按每公斤5元、杂胶每公斤3.5元计算。由于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定产难以准确,造成一些单位出现了职工收入不平衡的问题。2004年该场在进一步推行开割胶园长期承包改革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补充和完善了长期承包的做法,重新进行苗木清点,科学测定产量,使该场3.1万亩开割树在开割前全部被454名胶工承包,人均承包割株1286株.    针对可能出现的胶工收入过于不平衡的问题,2004年,乐中农场采取了五条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对多数单位的承包金适当下调,让利职工;二是每个单位定产留有3%的余地作为调整;三是胶工每月的租金上缴结合当月完成产量灵活按比例扣缴,避免胶工当月满负荷工作还出现收入过低甚至倒扣现象;四是对收入偏低的胶工,经该生产队职工民主评议,认为其工作满岗、表现好的,场里确保其割胶期间每月平均收入不低于480元;五是对胶工原承包的岗位尽可能保持不变,增强胶工的责任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胶工收入差异过大的问题。   乐中在胶园承包改革中并不是一包了之,而是更进一步加强了管理。从2002年起,该场将所有1/4阴阳双线割胶改为1/2单线割胶,并规定树身高度1.8米以上的部位不许割阴刀。各生产队每月的割胶技术由原来的抽查改为全面检查,由生产科组织全场的割胶辅导员进行交叉检查。达不到等级的,严格按规定扣款;每月三级以下的胶工还必须按规定进行练刀。此外,每个岗位按树位计,每加一刀罚款150元;当年死皮停割株超过0.5%以上的每株罚款50元;不按规定时间涂药每次罚款50元,超浓度偷涂药每次罚款200元。由于管割到位,农场的生产井然有序。   为解决胶工租金上缴和各种费用扣除结算办法比较复杂,胶工不易明白的问题,该场2004年12月初作出决定,在胶工比例分配达到干胶产品销售总收入的20%一24%的基础上,2005年对胶工租金上缴和各种费用扣除的计算法进行简化,使胶工能够易懂、易算。将原来由胶工负担的化肥、有机肥、“三保一护”工程、割胶涂剂、防病费用等改由农场负担。胶工所产乳标胶单价与割胶技术挂钩,每公斤一级4元、二级3.8元、三级3.6元;杂标胶单价为每公斤3.0元。真正体现了优质优价、劣质低价。   对新的承包计酬办法职工们看法怎样?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6个生产队队长、5 个割胶辅导员、16个胶工,他们均认为计酬方法越简易越好。八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陈汝华说:“农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职工承包经营方案,符合实际,符合胶工心愿。”   收获的不仅是“双赢”    “乐中地处黎苗地区,在护林保胶形势严峻,胶工劳动强度大,80%的胶工都要挑着胶杯割胶的背景下,实行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并实行高指标、高单价的做法,不但是切实可行的而且还是十分必要的。”该场场长张尤乐很有感触地说。这种做法,使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护林保胶责任心都极大地提高,对内部职工偷卖胶行为也有明显的遏制作用。胶工收入也逐年提高了,全场胶工年人均收入为2001年7710元,2002年8200元,2003年1.02万元,2004年达1.2万元,创历史新高。在实现职工增收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增效,2004年农场实现利润650万元,是历史上经营效益较好一年。   长期承包使乐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它还使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十三队是该场最边远的生产队, 50多岁的老队长吴南尧谈起该队橡胶承包后所带来的变化时说,现在割胶不用敲钟,胶工按时起床;胶园管理不作动员,胶工自觉搞好管、养、割。   走进十九队胶工黄光任的家,感觉清净舒适,电视、音响、摩托等高档家用商品一应俱全。“我们夫妻俩已有22年的割龄了,胶园长期承包后的感觉就是不一样,总想到是自己长期割的胶树,要加倍管好。我俩承包的2100多株树,原来只是中低产岗位,现在却变得高产了。”为了让自己的胶园能够持续高产,夫妻俩不仅购买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给胶树增添营养,还十分注意保树养树,时常做到看天割胶和看树割胶。特别是发现有产胶不正常的割株时,马上对其停割分析、查找原因,待恢复正常后再进行采胶。在胶树转割面后的第一个月,均做到浅割、低浓度涂药,以降低胶树死皮率。   说起胶园承包后的变化,十九队黎族胶工王理平讲述了自己的割胶历程,他早在1982年就进入该队割胶,多年来由于割胶单价低、岗位不固定,加之农场有低收入补贴,王理平经常丢刀、不涂药、不施肥,在该队一直是见怪不怪,有人还戏称他长期靠吃“救济粮”。胶园长期承包后,他想,这回是“分田到户”,“救济”靠不住了。于是他一改过去的惰性,不仅精心割好每一刀,业余时间加强练刀,还利用自己在农村方便购肥的优势,每年为他的胶园施优质有机肥近10吨,加大了胶园的投入和管理。2003年他的割胶收入达1.5万多元;2004年到11月为止,就已达1.17万元 ,成为生产队收入较高的胶工。   目前,乐中胶工自觉地多施肥、多练刀、多保树,精心割、耐心等、细心收,成了胶园承包后的生产新气象。该场经管科科长黄汉辉对记者说:“只要政策稳了,胶价高了,服务好了,干群关系密切了,广大胶工对胶园承包体制改革就会更有信心了。”       (本报记者 杨平昌 通讯员 彭青 泽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