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的经济增长底线将为宏观调控留足空间
- 时间: 2005-10-14 09:11:52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 点击:
- 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其中关于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翻一番对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充满机会还是充满风险?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是热还是冷?这就需要对这个目标进行“翻译”和分析。如果把“十一五”期间的人口总数静态看待,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可以转化为GDP总量翻一番。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GDP为89403.6亿元人民币(当年价),这意味着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180000亿元。按照2004年中国GDP总量136515亿元来计算,如果以经济增长9%来计算,2005年年底中国GDP总量将达148801亿元。以这个数字为基础进行估算,要在“十一五”末实现翻一番,年均增速只要达到6%就行。换句话说,仅从实现翻一番来看,中国未来5年的经济增长十分“轻松”。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6%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中国来说又是不可想像的。近20年,中国经济增速除了在1989年、1990年两年低于5%以外,其他年份均在7%以上。6%意味着一种底线状态,使得现有的经济增长水平有了3个百分点的下降空间。必须看到,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将难以承受如此低的增长,它会触发中国经济增长下掩藏的各种问题。中国不会只从完成翻一番的目标上来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也不会容忍低至6%的经济增长。然而,这样一个易于实现的经济增长目标将为未来的宏观调控留足弹性空间。这意味着,如果未来经济显著放缓,中国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则可能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冷酷”的宏观环境。但也必须看到,这种趋势将是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软着陆所无法避免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