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为个人买单”凸显期货业监管之尴尬
- 时间: 2005-11-30 09:16:3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 点击:
- 国家储备局交易员刘其兵炒输期铜的事件余波未了,12月21日是刘签署的期铜合约到期日,国储局是否履行合约,目前不得而知。但根据期货交易原则和分析看,如果国储局不履行,一因其是官方机构,无交易资格,可免责;二因据传刘未与经纪签订委托协议,全凭信用进行交易,法律上不被承认是国储局下单,亦可免责。如履行,国储局肯定要承受期铜价与现铜价之间的差额损失,但国际投机资本无力与国储局长期对赌,必在不久后撤资离场,铜价将暴跌。故无论国储局是否履行,都将是赢家。从国储局近日连番抛铜的动作来看,它选择的是后一种方法,即履行合约,承受短期损失,以国家的实力与国际投机资本硬撼到底,笑到最后。根据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力挺港元地位的经验,我们不怀疑国家储备局出手的必要性和必胜的结果,再雄厚的投机基金,哪怕全部联合起来,也无法与中国的国家储备和产能对抗。但问题是,这种“个人出事、国家买单”的做法,是否变相鼓励更多的刘其兵出现?从制度层面及长远发展来看,这样做后患无穷,不履行合约方为上策。期货交易利润丰厚但风险巨大,像刘那样被早期成功经历冲昏头脑、忘乎所以的人更是如此,科学、严格的监控机制不可或缺。然而,在这次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不仅刘所属的国储局及物资调节中心管不了他,中国证监会期货部也管不了他,连原本与刘一起操盘的另一交易员也被剥夺下单权。刘在毫无制衡的情形下放胆一搏,不输才怪。失去平衡的制度缺陷及相关教训告诉国人:从速制订一部完善的期货法,把该监管的都监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