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金融”让宏观调控“政策失灵”
- 时间: 2005-12-19 09:19:5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 点击:
- 任何国家都存在地下经济,同时存在伴生的地下金融。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地下金融也进入活跃期,地下金融时下以8000亿元规模对宏观调控决策者提出挑战,投资规模至今居高不下就是一个证明。事实上,地下金融让宏观调控“政策失灵”,其负面影响主要有:第一,对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之间的偏离有直接影响。地下金融一方面增加公开经济可动用资金,加剧经济过热,出现投资大于储蓄的情况;另一方面,地下部门占用资金增加,造成国民储蓄流失,货币体外循环,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投资规模难以有效控制。第二,影响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跨境地下流动的资金是游离国际收支统计核算的对外资金收支,会造成实际外汇存款、国际收支记录的货币存款项目变化出现差异,扩大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数额。跨境流动地下资金规模扩大,影响汇率稳定,进而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第三,不利于评判经济运行与货币运行之间的真实状况。去年国家紧缩信贷之后,地下信贷流向公开经济中的许多投资项目,但统计监管却难以描述,从而削弱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第四,对经济增长、产出缺口和经济效率造成影响。地下金融扩大或减少公开经济中的可用货币规模,导致增长速度过快或过慢,偏离均衡水平,出现产出缺口,经济效率随之变化。分析人士注意到,面对地下金融,政策历来都是打击。但打击了几十年,人头也取过,但地下金融不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还以如火如荼之势,直接挑战宏观调控。怎么办?看来还是不要过分迷信国家权力,对民间经济行为最好还是因势利导。对地下金融“依法打击”治标不治本,最好是对症下药,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业准入制度,允许民间办银行。既然中国金融业如今已经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只是“对外开放”而不考虑“对内开放”就显得有点于理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