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国经济“超大规模”引起“内外”不适
  • 时间: 2005-12-20 09:17:2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    点击:
  • 近一两年,中国经济的规模问题开始引人瞩目。外界在一些问题上看法或判断失误,重要原因是对中国经济的规模估计不足。由于以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总量规模尚不突出。近几年随着人均收入超过一千美元,超过了某个“临界点”,情况发生了变化,产出和投入的规模都变得突出起来。目前中国一百多种产品的数量规模已是世界第一。其他产品,包括汽车等,也会是世界第一,不仅消费量世界第一,生产量也会是世界第一。当然,即使是世界第一,但人均水平还是相当低的。规模上的这种变化,首先是自己不适应。有时拿自己的某种产品产量与用某个工业化国家,包括那些大国,如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几个大国相比,总量是太多了。其实,中国的人口数量以及由此决定的需求量,不仅超过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而且会超过若干个工业化国家的总和。当说到某种产品的产出超过几个工业化大国之和的时候,实际上是正常的。资源消耗,除了严重浪费的部分外,总量规模的扩大也具有必然性。这几年高层对中国经济增长规模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一些重要产品规模的估计上出现了严重偏差。例如,“十五”期间,原计划电力每年增长5%,但去年增长15%还不够;汽车产量,2001年时计划到2005年总量320万辆,其中轿车180万辆,但这两个指标到2002年年底都突破了;钢材产量,过去认为年产量1.4亿吨就到头了,但2004年的消费量达到3.1亿吨。在国际上,中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加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对外贸易国;中国企业和资金走出去,收购国际上的大公司;中国在一些产品的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市场的“定价能力”,等等,都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某种与以往不同的影响或冲击。近些年来“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威胁论”的交替浮现,反映了国际社会面对“中国因素”的复杂心态。而近期贸易摩擦的加剧、围绕人民币汇率的争论等,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