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国应主动调整对外开放的战略和政策
  • 时间: 2005-12-20 09:18:3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    点击:
  • 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开放,中国已经形成了开放度相当高的经济结构。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在新的增长格局中,这一较高开放度的结构面临着至少三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是“规模效应”。人均收入超过一千美元后所带来的总量规模增长,使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显著上升。二是贸易结构调整效应。随着原油、铁矿石及其他重要原材料进口的增加,中国的贸易结构可能逐步呈现初级产品“大进”与工业制成品“大出”并存的特征。这意味着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动。三是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中国国内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要素成本上升所推动的结构升级,将会多方面逐步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位置的变化,将对对外贸易、投资、技术等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人士注意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开放和成为WTO成员后,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正在由范围和数量转向结构和质量,即“开放升级”,对外开放的战略和政策也应进行相应调整。一是,由过去较为被动的适应国际环境,转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环境;由过去主要是适应规则,转向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制定规则。二是,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要强调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原则。三是,在初级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加强的问题上,既要看到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的约束有所增强,短期可能引起某些初级产品供给紧张,更要看到我国的发展给初级产品输出国带来了难得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历史性的机遇,中国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长,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完全可能在多方共赢的基础上解决初级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四是,着眼于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中位置的提升,吸引外资政策应当更加明确地将重点放在技术引入和创新上。五是,中国企业特别是优势企业“走出去”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但就中国企业较大规模对外投资来说,目前总体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应当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立足于积累经验,逐步形成有效的对外投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