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国外非轮胎汽车橡胶制品厂商为什么要大规模登陆中国―――群居效应引发“产业移民”
  • 时间: 2005-02-01 08:54:5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化工报    点击:
  • 继电子设备、座舱系统、内外饰品、轮胎等跨国汽车配件厂商落户中国之后,由跨国汽车公司引发的又一轮迁徙潮也开始登陆中国。近期,跨国非轮胎汽车橡胶制品厂商纷纷来到中国合资或独资设厂,开始大规模战略布点。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厂商向中国迁徙呢? 汽车工业发展快 提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不提到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拉动作用。汽车工业是行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对机械、冶金、电子、橡胶、石化等行业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据测算,汽车工业与相关行业的直接关联度是1?2,间接关联度是1?5。也就是说,汽车工业每产生1元产值,将给配套产业中的近端行业(原材料、汽车配件等)带来2元产值,给远端行业(汽车销售、服务等)带来5元产值。 除轮胎外,通常一辆汽车需要配100~200种、200~500个橡胶配件,橡胶材料消耗量占整车质量的5%左右,橡胶配件的成本约占整车成本的6%。若以年产522万辆汽车计,需要骨架油封2.08亿件、复合密封条1.5亿米、V带1.67亿条、同步带1958万条、多楔带1568万条、皮膜和隔膜1.31亿件、液压制动皮碗3.85亿件、胶管3.62亿标米、减振制品1.28亿件。从近年海关统计数据看,非轮胎汽车橡胶制品的进口额不断攀升,大大超过出口额,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已大大拉动对车用非轮胎橡胶制品的需求。 群居效应牵动广 当跨国公司到一个新国家发展,其原来的合作伙伴,诸如配套、物流、仓储、采购等肯定也将尾随而至,最终复制出一个类似于本土的产业生物圈。这种模式被称为"群居生存"。在跨国公司主导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群居效应已愈演愈烈。 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以及正在高速成长的汽车消费市场,吸引了世界汽车跨国公司加快向中国转移。目前,国内产销量较大的汽车生产企业几乎都与汽车跨国公司组建了双方股比各占50%的合资企业。随着整车制造商在新的迁徙地站稳脚跟,原有产业生物圈中的相关厂商也纷纷跟进到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汽车配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已超过500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著名汽车配件制造商,多数已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如果说生产汽车电子设备、座舱系统、内外饰品、轮胎的外国厂商是第一批尾随整车制造商登陆中国的"群居伙伴",那么现在中国又迎来了第二批汽车产业群中的"群居伙伴"―――非轮胎汽车橡胶制品厂。 日本东洋轮胎橡胶公司去年投资2500万美元,在广州建厂生产减振制品,为落户广州的3大日系品牌――日产、本田、丰田汽车配套。东洋公司是生产轮胎和其他橡胶制品的跨国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2亿美元,其中轮胎约14亿美元,非轮胎橡胶制品约8亿美元,分别占总销售收入的65%和35%。该公司名列2004年度世界轮胎75强排行榜第10名、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第20名。早在1998年,东洋公司就与中国台湾正新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在江苏昆山建立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年产300万条轿车和轻载子午胎。 美国库珀轮胎橡胶公司已计划把所有规格的非轮胎汽车橡胶制品搬到中国来生产。目前,该公司已在江苏昆山的临时性工厂里生产减振制品,并将于近期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兴建正式工厂。此外,他们还将在重庆福特汽车公司附近独资建厂,生产汽车用胶管,实现与福特汽车就地配套。 美国Jason工业有限公司、Megadyne公司已经和中国台湾SanWu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在无锡建立合资企业――SJM带类有限公司,生产各种汽车用胶带。一期工程已在2004年底前完成,日产胶带3万条;二期工程拟在2005年二季度开工。 日本东海橡胶工业公司在2004年度世界非轮胎橡胶制品50强排行榜中居第9位,非轮胎橡胶制品销售收入约16亿美元,占总销售收入的90%。2004年秋天,该公司的独资企业东海橡胶(广东)公司投产。这是该公司设在中国的第5家工厂,生产汽车用胶管,年产值可望达到3亿元人民币。加上东海橡胶(天津)公司、东海橡胶(天津)注压公司、东海大连胶管公司、东海橡胶(嘉兴)公司,该公司已实现在中国东、南、北部区域布点的战略构想。 "产业移民"将继续 外资非轮胎汽车橡胶制品厂商纷纷落户中国大陆,是继轮胎之后,庞大的汽车产业配套群的纵深复制。跨国公司都遵循追随客户和全球协议伙伴的法则,在这种思维方式引导下,跨国公司易地发展必然牵动所有"群居伙伴"集体跟进,引发一系列的"产业移民",最终建立起自己赖以生存的产业生物圈。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对2010年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汽车市场的诱惑,预计在今后几年内,还会有更多的跨国汽车配件公司,包括非轮胎汽车橡胶制品厂商登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