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而稳健的步子
- 时间: 2005-03-10 09:10:0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组建天然橡胶集团股份公司,是海南农垦今年的一项最重要的改革。西华农场作为此项改革的4个试点单位之一,在规定的时间里率先顺利地完成了试点的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了解读该场为什么能够“率先顺利”完成任务,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看到了其快速而稳健的步子,是怎样迈开的。
剑之锋利:功非一日磨砺
组建橡胶集团公司农场改制重组为基地分公司,此项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工程要从基础打起。而西华农场企业管理工程的基础建设,却要追溯到2002年下半年。那年的7月,西华农场新的领导班子组建,针对农场橡胶生产失管的实际,自10月起每天都组织上千人上林段进行“抢救中小苗,大打翻身仗”活动,使1万多亩失管的中小苗实现了灭荒、扩行和施重肥。当年,垦区的冬管现场会在西华召开。接着农场又针对经营管理混乱的实际,在较短的时间内相继出台了27个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案和制度,使企业实现了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企业管理很快全面走上了正轨。企业经济好转后不断偿还历年所欠的各种债务及兑现职工的各种欠款,至今,两年多来偿还的各种欠款总数达到4300多万元;关心弱势群体,为职工群众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全场上下实现了稳定和谐,生产热情高涨。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平均每年比上一年增产干胶500多吨,保证了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2003年被评为“优秀企业”。
2004年垦区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西华农场按照省农垦总局部署,各项工作又走在前面,改革在职工充分理解和乐意接受的前提下平稳、彻底地完成。全场859名符合竞岗条件的胶工,都承包到了岗位。2004年胶工平均收入达到1.2万元,并且没有出现绝对的低收入,也没有出现反常的高收入。职工们一致认为,西华农场推行的“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经营”改革,是成功的。
对接受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运作的超前性,是西华农场领导班子的特点。早在2004年5月,在省农垦总局召开组建橡胶集团股份公司动员大会后,西华农场就意识到此项工作很快就会铺开,在上面还没有作具体布置以前,他们就层层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和宣传组建农垦天然橡胶产业集团公司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农场党委举办的一期有95人参加的组建橡胶集团股份公司基本知识培训班,使干部们对此项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农场就根据总局的要求,全面做好了全场情况调查、财务调查、国有资产调查和土地资源调查的登记造册,并对部分固定资产进行评估摸底,为改制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两年多来,西华农场每一次改革或强化管理,都实现生产力的提高,达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要求。因而,职工对农场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大大增强,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也大大提高,各项基础工作已经夯实,具备了深化改革的条件。
领导班子:富有创造性的执行能力
2004年11月底,海南农垦组建天然橡胶集团试点工作正式开始了,省农垦总局确定西华农场作为垦区改革4个先行试点单位之一,是水到渠成的必然选择。
大任降西华,又备受瞩目。农场领导班子认为,西华农场作为垦区改革的试点单位,是总局党委对西华的信任。他们表示要把是否能够顺利推进这次试点改革,作为衡量领导班子战斗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既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又要有谨慎科学的工作方法,将试点工作组织好,完成总局交给西华的试点工作任务。执行命令就是最大的政治,要毫不动摇,不折不扣。领导班子对此的认识是一致的,思想统一就出战斗力。
有了这个大前提,试点工作就好做多了。当总局工作组一到位,所需要配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迅速跟上。在总局工作组的帮助下,农场召开贯彻试点工作的动员大会,学习改制重组组织实施方案,重温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和总局局长吴亚荣在组建橡胶集团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会后,各单位又在规定的时间里层层传达了会议精神。为了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农场还先后分别召开了离退休人员、建场元老、归侨、老区群众、军烈属、教师、“弱势群体”等11个座谈会,把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向各个层面的人员讲明白。因为有了提前半年所做的宣传、发动和学习作为铺垫,当省农垦总局符孟彪副局长向全场干部职工作改制重组的报告时,大家对相关的知识接受得很快,理解得也比较透彻。由于工作过细,干部职工都表示要支持改革、拥护改革。特别是胶工,他们在承包经营中得到了实惠,现在的改革又是对承包经营的进一步完善,做大做强橡胶产业的目标没有改变,因此他们对改革表现出很大的关心和热情。有绝大多数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运作基本没有遇到阻力,使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近5万字的16个改制重组的实施方案,他们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并得到了总局工作组的肯定;这么高的工作效率,也使总局工作组始料不及。
这次改制重组的重点是政企分开,分开的内容包括“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核算”六方面。而“六分开”当中最棘手的工作是人员的分开。干部要减员,谁去谁留,人人都面临一个选择。如何闯过“减员关”,是对农场党委在这次试点工作的最大考验。为此,农场党委在作出实施方案的时候就郑重宣布,人员重组走群众路线,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作业”原则,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得起群众的评议,让每一个在改制重组中涉及自己利益的人,都心服口服。领导班子5名成员人人表态,树好形象,使党委和领导班子在职工群众中的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考验,其实并不一定都要经历急风骤雨。
立好规矩:去留竞争竟如一次文明活动
减员增效,是改革要实现的目标。按照总局的规定,西华的政企分开后两个机构的总编制人数为44名,而原有的机关干部却有55人;基层干部原有289名,改制后编制为162人。干部、工人总共要分流181名。
分流的压力当然不轻。但由于两年多来,西华经过几次整顿劳动力,已平稳地分流了1100多名各类人员,使这次减员的压力降低了许多,因而能在改革中贯彻“大稳定、小调整”的指导思想。农场党委将改制重组后所设置的岗位公布,凡是符合组织部门规定的有关条件者,都可以参加竞岗,但竞岗人员所竞的岗位推荐率和称职率都要超过50%才能列入考察对象,规定的硬件没有松动的余地。通过“个人报名、自愿择岗、资格审查、竞岗演讲、民意测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讨论、公示、聘任”的程序,干部选拔重组在公开透明公众一致认可的环境下进行。领导班子成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竞岗先从机关开始,继而到分场,再到生产队,完成一块、总结一块、稳定一块,有条不紊。所有工作都在2005年春节前顺利完成。
竞争是激烈的,机关有些部门的领导岗位,报名竞争的人最多有6名;而女工主任这个岗位,因报名的人员某些条件不达标,至今仍然空着。在机关竞不到岗位的人,可以参加分场或生产队领导岗位的竞争,有一个比较好的生产队的党支部书记岗位,也有4人参加竞岗,其中就有人来自机关。全场有6名科级干部和67名队级干部在竞争中落选,他们中的一些人将面临低聘或分流。但实施过程又是文明的,几百人参加竞选,却没有出现“派系”的争斗,场党委书记吴伟成、场长吕用峰始终充当“裁判员”角色,整个过程没有接待过一个上访者。据悉,上级有关部门也没有接到有关这方面的“告状信”。
通过公平竞争,使上来的干部有群众基础,下去的干部心服口服。记者最近到该场红林分场对新竞聘的20多名分场和生产队党政主要干部进行调查,这些通过竞争受聘的干部虽然绝大多数还是原来的职务,但他们都认为通过这样一次“动真格”的竞争,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如果当干部不对职工负责,没有政绩,就过不了群众的民意关。竞聘后,干部的职数少了,责任也就更大了。他们说,现在当干部有危机感,干不好,群众不满意,又来一次竞选,岗位就没有了。无怪乎,过去很多老师都想到机关当干部,而这次党委动员老师参加竞聘,竟没有一个老师报名。场党委书记吴伟成说,这一现象说明,当干部的职业有风险。西华农场在干部重组中所推行的竞争机制,首先就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成功。
减员工作实现了“软着陆”,但减下来的人员的后续工作怎样做,对领导班子又是一个考验。近两年来的多次减员,该分流的岗位早已满员,安置的压力很重。领导班子认为,如果将减下来的人员简单地把他们推向社会,就是对改革的极大不负责任。因此,他们在改革之前就反复研究制定了安置富余人员的有关规定,安置的流向,将在近两年来回收的7000多亩已种上了橡胶的土地做文章,原属干部身份的按干部安置,原属工人的按工人分流,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员,在过渡期采取不同的基本生活保障办法,保证改革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六分开”中的“资产、费用、核算”方面的工作,西华农场也按规定的要求全面完成,只待上级明确,立即可以运作
(本报记者 陈彰 通讯员 石雄明 刘健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