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创新体制发展农垦现代农业
  • 时间: 2005-03-23 01:39:28    作者: 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 张力夫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去年以来,海南农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在创新体制和优化结构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垦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海南农垦提高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垦区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是海南农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行现代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新型农业。海南农垦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新形势,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农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产品的竞争,从更深层次来看是农业管理体制、经营理念、生产方式的竞争,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竞争。海南农垦以生产天然橡胶为主,在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我国橡胶原先实行的进口配额和比较高的关税税率的保护性政策将逐步取消,海南农垦天然橡胶产品将在失去政策保护的情况下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中国和东盟即将建立自由贸易区,海南农垦的橡胶产品将面临东盟各国同类产品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海南农垦面临传统体制和结构两方面的制约。由于体制僵化,政企不分,社企不分,海南农垦企业办社会,从养老保险金、医药卫生、教育、计划生育、道路维修、通讯乃至广播电视,海南农垦长期来承担着这些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各方面职能,每年社会性、政策性支出达到六七亿元。沉重的社会负担附加在橡胶成本上,弱化了海南农垦天然橡胶的价格竞争力。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职责不清,权责分离,机制不活,监督不力,效率不高,吸收外资困难,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创新衰退。此外,海南农垦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还存在大而散、小而全的问题,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只有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垦区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才能提高垦区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垦区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海南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路径   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是中国农垦的发展方向,也是海南农垦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产业化是农垦工作的主线,股份化、集团化都围绕这条主线展开;股份化是农垦创新所有制的有效载体,是对产业化、集团化资本结构的规范和要求;集团化是对产业化、股份化的整合和提高。因此,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必须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第一,推进产业化,创新垦区农业经营机制。与农村相比,农垦生产组织化程度较高,产业化起步较早,这是农垦推进产业化的良好基础。推进农垦产业化必须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我们注重发挥垦区资源丰富、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优势,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带动海南全省橡胶、木材、热作、水果、畜牧等相关产业的资源整合和健康发展。通过培育和组建一批龙头企业,还促进了部分劳动力从种植领域向加工、销售领域转移,并且带动地方分散的农户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我们根据产业化的特点,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强化“职工家庭+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一体化经营,以资源加工业促进种植业的发展,以物流配送中心带动市场的形成,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形成良性循环的垦区经济发展格局。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有机结合的商业模式,创建了一个集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于一体的覆盖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天然橡胶与热带产品国际化电子交易市场,为橡胶销售提供了空前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为海南垦区发展现代化农业构建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销售平台。   第二,推进股份化,创新垦区产权制度。农垦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企业产权比较单一,既不利于吸纳社会资金,也不利于形成监督和约束的制衡机制。只有将垦区目前较为单一的国有经济改造为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实现农垦企业的体制创新。推进海南农垦股份化,我们分三步走。一是全面推行国有开割胶园长期承包,让职工家庭农场成为市场的主体。我们大胆更新观念, 承认职工的劳动力和管理能力是产权的组成部分,参与分配,并规定胶工收入占橡胶当年销售总额的20%左右,使职工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形成职工家庭与农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二是根据农场二级企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将90%以上的农场二级企业实行民营化,并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使这些亏损企业基本实现了扭亏为盈,减轻了国有企业的负担。三是垦区组建龙头企业和专业集团,原则上采用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严格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权责,形成规范运作、相互制衡机制。   第三,推进集团化,发挥农垦整体优势。只有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化专业集团,才能很好地发挥垦区规模优势,有效整合垦区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从而获取良好的规模效益。打造农业企业“航母”是我们组建集团的战略目标。然而,推进集团化,要从农垦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大”,要把重点放在打造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上,形成集团的资本优势、成本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市场优势,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目前,在打造农业企业“航母”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先从组建橡胶、热作、畜牧、水果、热作、医药、旅游、茶叶等产业化专业集团入手,以资本为纽带,实行母子公司体制,并通过横向合作联合战略投资者,使垦区和社会上的各类优质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向这些企业集中,使其尽快增强实力,成为农垦参与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中坚力量。   求真务实,狠抓落实   第一,在体制创新上抓落实。首先,抓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农垦长期以来是国有独资农业企业,产权结构单一的先天缺陷使企业内部治理难以有效发挥分工决策和相互制衡的作用。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立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自然分离农垦企业的社会职能,最终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组织。其次,抓人才体制创新,开发人才资源。要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人才选拔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垦区各类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环境。再次,创新科技体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我们把海南农垦现有的直属四家研究所和一家技术测试站分散的科技资源整合在一起,按市场化要求组建海南农垦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发展成为集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示范、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企业,成为带动垦区科技产业化的龙头。   第二,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上抓落实。橡胶是海南农垦最大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橡胶产业要从组建天然橡胶股份公司着手,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考虑橡胶产业和橡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按照市场化取向整合垦区和地方乃至国外的橡胶资源,从橡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品牌等各个环节全面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海南全省橡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加工、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   第三,在统筹协调上抓落实。一要协调好橡胶产业与非胶产业、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做大做强橡胶产业的同时,注重非胶产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二三产业逐渐成为农垦经济的主体。二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垦改革剥离社会职能,不是取消社会事业,而是把企业办社会转为政府办社会,使社会事业得到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让企业轻装上阵。因此,我们不仅要努力加快经济发展,而且要在人事、教育、卫生、医疗、科研、保障等各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努力构建垦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要协调好垦区发展与地方发展的关系。由于传统体制的制约,农垦与地方经济呈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与农垦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要把促进垦地经济交融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垦区和地方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垦与地方现代农业发展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