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2005年天胶期货综述
- 时间: 2005-03-09 09:04:2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轮胎网 点击:
- 1、2004年回顾
2004年国内天然胶期货市场表现不温不火,甚至差强人意,连去年底突发的印度洋惊天海啸也没能掀起波澜。
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对天然胶涨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导致了天然胶价格过度虚高后的一蹶不振。这是部分业界专家对国内天然胶期货市场的看法。
过度的投机炒作,推动了2003年天然胶成为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期货品种,最高曾达到17000元(吨价,下同)以上的天价。由于期现两市的巨额差价,导致现货不断流向期货市场,期货库存大幅增加。到2004年8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胶库存最高达到23.82万吨,仓单量最多达到23.31万吨。而需要在去年底前释放的巨量库存,成为压抑天然胶期价再行肆虐的首要因素,并致使沪胶交易日益萎缩,陷入低迷状态。到去年底,期价跌破12000元,下探至11800元,场内沉淀投机资金不断撤离,而以成交量和持仓量为标志的交易规模分别缩减至不足5000手和1万余手。2004年沪胶成交量为1936.13万手,比上年减少63.82%;成交额14580.18亿元,比上年减少59.16%,占国内成交额的比例下降至9.92%。天然胶期货市场风光不再。
其实,从统计看,国内橡胶需求一直处于增长之中。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一季度,会员企业橡胶消耗量为37.94万吨,同比增长21.95%;上半年,会员企业橡胶消耗量为90.09万吨,同比增长35.01%;前三季度,会员企业橡胶消耗量高达134.41万吨,同比增长29.99%。2004年,中国共进口天然胶128万吨,比上年增长6.7%。
下游用户认为,中间商过度投机炒作,使大量资源滞留在中间环节,不能有效流通,多数人为引发了极不正常的紧张气氛,从而使期市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并引导价格向正常价值水平回归的作用难以发挥。过度炒作,不仅规避不了风险,反而可能使产品价格背离正常价值,掩盖真实的供求矛盾,误导现货市场走向,导致下游用户及中间商错误估计供需形势。
天然胶价格已经到了下游企业的最高承受能力。从国际大势看,今年天然胶价格可能会缓慢上涨,但不可能再现2003年暴涨暴跌的局面。因此,投机商在目前的天然胶期货市场已失去炒作的环境和兴趣。当然,天然胶价格的涨跌还与石油和合成胶价格有关。
2、2005年展望
国内舆论普遍认为,上期所应考虑增加标的胶品种。由于国内轮胎产品结构调整的成效,子午化率已超过50%,高标号胶用量不断扩大,因此现行的合约设计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对标准交割胶的选择上,标20#胶已开始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而沪胶合约以单一的标5#胶为交易标的显然不够完善。实际上,在国际国内胶市中,标20#胶与标5#胶市场供需规模正在分别呈现扩增和缩减趋势,因此标20#胶亟待开发上市。据了解,上期所已开始专门研究标20#胶开发计划。新标的胶品种的增加,无疑将给国内天然胶期货市场带来活力,吸引外围增量资金进入,扩大交易规模。
此外据了解,过去两年里,国内已有部分轮胎企业进入期市,虽然交易量不大,且多不以套期保值为目的,但也说明国内用胶企业已经认识到期市的作用。期货界应积极向用胶企业宣传期货的作用、知识,让企业了解期市。
据预计,2005年国内天然胶进口量将增至140万吨左右,增幅约10%。因此,期市完全可以重整山河,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