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从河北鸭梨看农产品提高绿色含量
  • 时间: 2005-04-26 09:50:1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泛珠三角农业经贸网    点击:
  • 近日,河北省三个集装箱近60吨鸭梨,顺利通过了加拿大的严格检疫,成功进入了加拿大市场,这标志河北省农产品在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方面实现了重大进展。 2003年底,美国以“在市场上发现中国鸭梨有黑斑病”为由,单方面做出了无限期暂停进口中国鸭梨和亚洲梨的决定,随后,加拿大也表示暂停进口中国鸭梨,给中国梨果产业和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鸭梨目前是中国水果出口的主要产品,以其品质优良、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并已逐步创出国际品牌。河北省是产梨大省,占中国梨果产量的30%以上,是中国鸭梨出口最大的省份,其中向美国输出鸭梨的企业达16家。据石家庄海关统计,仅2003年1-10月份,河北省就出口鸭梨4.9万吨,价值1377万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额143万美元。 河北省果品协会副会长韩福岭分析说,在我国,农产品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便宜,在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河北鸭梨就是以其优良的品质大量出口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曾经由于粗放的管理,片面追求产量,致使鸭梨品质下降,竞争力减弱。一家一户的分散管理与经营销售的大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简单的管理方法同亟待提高的果品质量不相适应的冲突愈加尖锐,加之国外经营日益恶化的梨果企业、产业经常会提起不正当的反倾销申请,希望借助这种手段将中国梨产品挤出本国市场。基于对本国梨市场的保护,美国公然违反国际贸易规则,采取了单方无限期暂停进口中国鸭梨的行动。事实上,美国和加拿大采取单方暂停进口中国鸭梨的行动,不单给出口国中国带来严重损失,进口国的经销商也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同样由于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使有“皇帝女儿不愁嫁”之称的山东省阳信鸭梨也因质量问题出现了“卖果难”,1公斤售价从鼎盛时期的2元人民币猛降到0.6元人民币左右,许多鸭梨因不能及时卖出而烂在地里。为提高产品质量,打破绿色壁垒,应对“入世”后的挑战,阳信县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绿色食品--阳信鸭梨生产技术规程》、《阳信梨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并全面组织推广实施。这几年阳信梨就像是从“流水线”上生产出的工业产品,增施有机肥、生物措施防治病虫害、控制坐果率、梨园覆草、适时采收等,每一项管理都按照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来进行。另外,阳信县还加大了科研技术的投入,他们先后同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同研究成功了“龟纹瓢虫控制套袋梨黄粉蚜危害技术”、“壁蜂代替人工进行梨花期授粉技术”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应用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阳信梨标准化进程。2002年,阳信梨获得了美国出口权,2003年9月又顺利通过了澳大利亚检验检疫复检,获得了出口澳大利亚的通行证。 据了解,为尽快恢复鸭梨的出口贸易,国家质检总局在加大与加拿大方面交涉力度的同时,还组织了检验检疫、农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了紧张的科研工作,筛选降低梨黑斑病检疫风险的有效措施,并与加拿大方面进行了多轮技术磋商。 河北鸭梨企业为提高鸭梨产品的“绿色”含量也做了不懈努力。企业经过了由追求产量转变为追求质量的提高,由施用化肥改为施用农家肥,使鸭梨口感变得更香甜,含糖量达到了14%-17%。他们采取了工业化、标准化的灵活生产方式,由出口公司企业负责生产技术指导,果农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统一施肥浇水,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因树确定施肥方案,以优质有机肥为主,平衡施肥,杜绝使用有污染的肥料及城市垃圾,灌溉水质也完全按照《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统一病虫防治,及时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进行综合防治,严禁使用剧毒农药,提倡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剂;统一疏花疏果,当全树花芽量超过50%以上时,进行疏花,疏花后全树芽量不少于40%,落花后15天开始疏果,留果量百枝留果40个左右,以保证产品质量;统一鸭梨套袋,严格套袋的种类和套袋时间,疏果后进行果食套袋,套袋率达80%以上。经过套袋的鸭梨,色泽新鲜,比较白,而且可以杜绝和农药的接触。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最终下树的鸭梨就像工业产品的“标准件”那样质量稳定,达到了绿色无公害生产的标准。 韩福岭说,美国自2003年底封关以来,十多次派相关部门专家来河北对鸭梨病害、环境进行检验检测,均未提出任何疑义。今年1月份,经过与加拿大食品检验检疫署协商,中国与加拿大达成试出口鸭梨协定书,双方专家共同对出口鸭梨进行了全面检疫,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根据这一结果,河北鸭梨成功进入了加拿大市场。这标志河北省农产品在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方面实现了重大进展。 河北是一个鸭梨生产大省,而作为农产品出口的大国,中国各项农业产品出口都面对重峦叠嶂的“绿色壁垒”,我们无法躲避或绕着走,只能“入乡随俗”,最终还是要靠提高产品质量打入国外市场。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四年。 专家称,国际市场中“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绿色产品”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二是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三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贸易壁垒”被拆除,但一些国家为了抵制我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常常在“绿色壁垒”上做文章。 而这些“绿色壁垒”则会使中国的农副产品因“农药和有毒成分残留量过高、有污染”等借口而被拒之于门外。据了解,美国限制性技术法规和标准有2万多种,欧盟有1.5万种,日本有1.2万种。就一些敏感商品而言,要求检测的指标越来越多,标准也越来越严。欧盟对我国出口的检验项目增加了9倍达118项指标,对梨果类水果的各项农残检测数量急剧增加124种,对蜂蜜的进口检验标准提高了100倍。过去许多进口国对我们的出口农产品采取的是抽检办法,现在却变成了批检,如韩国对我国进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一项,检测指标最高时有200多项。这些检验检测直接导致我国茶叶、蜂蜜等大宗农产品出口受阻。 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专家认为,国外的“绿色”壁垒之所以成为拦路虎,我们农产品自身品质不过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2003年安徽省向日本出口6.55吨熟制瓜子,由于甜蜜素超标,被日本通报。当年由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的7018吨蜂蜜,就有122吨蜂蜜被国外检出兽药残留超标。  专家称,要打破一些国家的“绿色壁垒”,我国也要依托国内诸多农产品协会,积极应诉国外对我国农产品的反倾销指控,重返当地市场。国家有关部门也要针对个别国家提出的不正当反倾销指控,限制该国同类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建立自己的“绿色壁垒”,迫使对方撤销不正当的反倾销指控。当然,没有市场竞争力就不能实现较高的农产品市场价值,而决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因素不再是便宜的劳动力价格,而是产品质量。因此,中国农产品要想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关键还是要从农产品的田间生产抓起,改善水、土壤等作物生长的环境质量,坚决按标准化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民走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