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观调控似乎变成了发改委的“微观调控”
- 时间: 2005-06-07 09:03:3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 点击:
-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1-4月份,全国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这一数据显然让宏观调控部门松了一口气,这表明调控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与此同时,质疑声也日渐四起:这种过度依赖行政性手段,势必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事实上,在一些行业此类矛盾已经开始显现。随着夏季的到来,电力供应便是一个典型。电和发电煤价格长期以来一直由发改委控制,没有市场化运作,这样国家确实节省了成本,但制煤企业认为发改委的定价太低,远远不够成本支出,因此二者总不能达成协议,其结果是发电企业买不着煤,电发不出去,造成电力全面紧张。而发改委的这种“独角戏”,不仅仅于此,还表现在诸多领域。究其原因,一是制度性缺陷十分严重,另一方面则缘于“外伤”缘故。当前,提及宏观调控,通常是用“加强和改善”来形容与定位,然而,随着调控的层层深入,这一提法似乎已禁不起推敲。按理说,“加强”与“改善”是相到矛盾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角应让位给中央银行,必要时再加上财政部,但目前国家远未做到,由此引发与微观经济基础发生冲突。可以这样认为,现时的宏观调其实是发改委一个部门在“微观调控”,其行政干预对市场所造成的伤害恐怕没法用“效益”二字来衡量,长此下去,很可能会让原本精彩的内容变得索然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