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中国水果产业化之“坎”
  • 时间: 2005-07-27 09:55:5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农网    点击:
  • 在水果产业化经济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果业类企业去考虑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在水果产业的运营中须跨越以下五道坎。否则,企业将可能停滞不前,甚至会退出水果产业体系的竞争。 第一道坎:从“抓市场”到“抓产业”产业意识的转变 我们在设计果业行业体系管理模型和果业产业模型的先决条件是要遵守自然法则、人性法则、全球法则,三大法则重在说明在产业化的同时要遵循人类的食品满足,更要保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遵循全球的食物链和生态链的平衡和供给。 果业设计与管理平台的制定重在实现果业产业化的终极目标。果业产业化的目标和个体(果农)目标是相对应的,只有两者保持着双赢的理念才可以互惠互利达到各自的目标。然而果业发展平台和果农的个人修炼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只有果农的专业能力的提升才能使果业发展平台进行良性的运作。果业业绩的实现要取决与个体绩效的表现,只有果业产业化和果农形成产业凝聚力。最终才能形成水果产业化的良性运作和果业产业化的理想实现。 果业产业化鱼型分析图意指利用鱼的形状图来分析果业产业化的构成的各个系统和服务的理念问题。主要要注重“三大服务、四大系统”,三大服务即田野服务、厂区服务、营销服务。四大系统即种植系统、采购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 在果业产业化中我们重点在于充分地操作四大系统和使用三大服务的理念。四大系统是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运做中要注意相互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服务性。三大服务重在强调服务的理念和意识。然而,现在的水果类企业在实际运营中只注重抓市场,却忽视了抓产业体系的合理建立和运作,最终造成市场的根基不稳。同时,迫使水果产业化的链条出现断裂。 第二道坎:从“销售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企业运营战略的转变 水果类企业内部务实差,没有形成田野服务、厂区服务、营销服务等整合服务方案。田野服务即建立企业绿化中心,针对果农提供栽培技术,从而提高果品的产品率,确保果农丰产企业丰收。厂区服务的服务对象即企业服务好自己,即建立好企业管理机构,从产品源头资源到深加工的全过程要严格把关,做到保质保量。营销服务要把鲜果和深加工产品等同起来,把营销等同到消费群体服务的意识上来。建立健全主体式的服务体系,服务于客户、服务于消费者为企业创利创收。 第三道坎:从“企业+协会+农户”向“企业+协会+农户+基地”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企业+农户+协会"是从欧洲和北美引进的一种企业运营模式。这种模式从引进地的经营来看是成功的。以美国脐橙为例,协会的作用在于统一了行业内的质量标准,收售价格体系,实施统一标准(新奇士)工程,从果业产业化而形成民族产业化。农户同其整体素质较高,科学种植的含量较好,果品的商品率均达到80%左右。为企业提供优质优量的初产品,而企业有较好的加工设备和加工技术,加之较完善的营销网络,从而最终实现了企业-农户-协会的多赢局面。 在我国这种模式的引进是好的,到目前来说并不成功,从上述企业、农户、协会在国外的分工及作用来分析。我国现在还没有商品行业协会,如苹果协会,脐橙协会,猕猴桃行业协会等。即使有果品行业协会这种民间组织,但它表现出来的功能在整个果业产业链中是微弱的,我国的果农科技兴农意识较淡,科技种植力量跟进较慢,造成果品商品率低下,为了避免此点,果业企业应建立企业绿色服务中心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我国的果业类企业投入设备处于国际中等偏上水平,但操作技术较低,更重要的是没有健全的营销网络和营销服务体系,在整个果业产业化重建中没有扮好利润实现者的角色。针对国内目前状况,应提出一种符合国情,符合企业行情,符合投资者行情的运营模式。"企业+基地+果农+协会"的模式,在整合企业优势,改变上述不利因素的同时,建立基地样板工程,引导果农在科技种植的投入,增加果品的商品率,这样为企业提供了"浓缩汁+鲜果+深加工"的源头资源。愿我国果业产业化早日实现企业、协会、果农、基地这种多赢的局面。 第四道坎: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市场策略的转变 这样的转变是意指没有形成健全的市场销售网络,作为果业企业更重要是要建立立体式密集型营销网络。掌握国内的果业信息,在信息和市场资源的合理整合下,同国外大企业业界交流,并联手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从而达到外果内调,内果外调,南果北调,北果南调的战略方针。不能只注重国内市场,而忽视国际市场;或只注重国际市场,而忽视国内市场。这样做不利于水果产业化的良性运作,迫使部分规格和等级的水果大量积压,是造成水果企业亏损的瓶径之一。 第五道坎:从“品种型”到“品牌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产品结构的转变 中国水果一般表现为果实外观整齐度差,果面缺陷多,着色不好;果实风味淡;农药残留量超标等。据统计优质果率仅占水果总产量的30%左右,其中高档果率不足5%。而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优质果率达到70%,可供出口的高档果率在50%左右。中国虽是苹果生产大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中国苹果年出口量仅占生产总量的1%。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是苹果质量差,大小不均,含糖量低,虫果率高,采后保值能力差,果实农药残留超标。1996年,中国苹果每吨平均售价仅为419.1美元,而同年荷兰苹果为803.1美元,意大利为691.8美元,美国为665.8美元。; 我国在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果业产业化和消费者的兑接产品问题。我们在大力提高鲜果的商品率的同时要注重果品的深加工的优势和机会,如在苹果领域可合理适度种植青苹果(酸苹果)。主要是针对浓缩果汁海外的消费市场的客户群体。果酱、果脯在以往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开发的品种不全、不到位的问题。生物萃炼品(如美容品、保健营养品),这一产品市场前景可观。但需要很高的投入和很高的科技含量。这样的产品模型有利于产出的水果可以充分的利用,并解决各客户端的市场需求。这样的产品组合,加上品牌的宣传和大力推广。通过包装优势、产品文化给予各品类水果赋予更多的消费内涵及消费核心价值。 我国水果类企业内没有完全树立起品牌形象,就是在经营鲜果方面,仍走过去的老路,没有在品牌树立上下功夫,从而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在国内没有有机果品,国外则不然有美国新奇士脐橙、dole果品、zspri奇异果等鲜果。从产品结构上没有合理的组合,果业产业化的企业应以"浓缩汁+鲜果+深加工"的强化组合,以猕猴桃开发为例,猕猴桃浓缩汁在国际上来看前景较好,也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基点(也是合理利用差果、残果、次果的途径,降低产品成本),鲜果是把优质的商品果拿到市场实现价值。猕猴桃的深加工从不仅仅集中在饮料上,而应利用在生物科技提炼籽油业产品市场前景,从而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产品科技含量为企业创利润、创品牌,为树立好企业形象打好基础。 最后,希望水果类企业研究企业运营的瓶径时,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一下:是不是本企业有“坎”?有什么“坎”?在什么时候过“坎”?怎么过“坎”?的问题。祝已经过“坎”、即将过“坎”、还没有过“坎”的水果行业类的企业,一步过“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