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自营经济富了农垦人
  • 时间: 2005-08-23 09:18:5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8月12日,在张力夫、吴亚荣等省农垦总局8位局领导的带领下,垦区各农场场长、党委书记、总局机关各部门领导、总局驻各市县办事处主任等400多人,齐聚南田,现场参观该场自营经济示范点。   走进董尊全的芒果园,只见300多株芒果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发。董尊全,这位南田农场的黎族致富带头人,曾因江泽民总书记前来视察他的芒果园而名声远扬。1994年,他乘农场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东风,承包了6.2亩土地种植芒果,从此走上了富裕之路。不仅盖起了一栋面积150平方米的“芒果楼”,还买回了一辆小汽车,率先实现了“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辆小车、一份股份”的小康目标。此时,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局长吴亚荣亲切地叫来董尊全一家三口,在芒果地里与他们合影留念。接着,局领导与他们攀谈起芒果的种植销售等情况来。   张力夫问董尊全的年收入后,说:“你在技术方面有没有与其他人搞合作啊?琼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搞技术合作承包,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保证果园的挂果率和产量。”总局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全孝华接过了话茬:“他现在不用技术输入了,而是要搞技术输出了。”   听了这话,董尊全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我家里经常有人打电话来,询问一些芒果种植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我都快成信息工程师了。”   参观完董尊全的芒果园,参观队伍又直奔另一位黎族职工李达辉的芒果地。   李达辉从1995年开始种植芒果,面积达17.2亩,共567株。当时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青皮、吕宋、大头象牙等。由于这些品种产量低,品质差,不受消费者欢迎。1999年至2000年,他将全部果树进行改接换冠,接上优良品种,并注重科学栽培管理,2002年开始产生效益,当年收入就达4.5万元,2003年和2004年收入分别达到8万元和9万元。去年,李达辉投资18万元建起了一幢两层高的“芒果楼”,面积250平方米,又投资2.1万元打了一口深井、建造了一个沼气池。就在李达辉那洋气十足的“芒果楼”旁,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破旧小木屋静静地依傍在一旁。李达辉告诉大家,那间木屋曾是他居住的简易房。这一新一旧、一洋一土的房屋,见证了李达辉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见证了这位农家人大力发展自营经济所结出的硕果!   登上李达辉家的“芒果楼”二楼,放眼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芒果树,轻风吹拂,树影摇曳,醉人心弦。总局副局长郭奕秋忍不住开了一句玩笑:“你这儿环境这么美,有自己的产业自己的小洋楼,省长都没你住得舒服呀。”李达辉听了这话直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收成好不好?”吴亚荣问。    “我这芒果园产量高!虽然今年芒果收购价格偏低,但也赚了6万多元。”    “你今后还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这样,你的致富路才会越走越宽。”吴亚荣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说得李达辉连连点头。   在垦区,靠自营经济发家致富的岂止是董尊全、李达辉!许许多多的农场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展自营经济的致富能手:三江的刘庆椿、乐光的何世庆、红泉的何李生、乌石的陈创遂……。    “总局近几年对发展自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是垦区自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因。”南新农场场长黄清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南新自营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目前已种植有8000多亩的芒果、1000多亩的黄皮和番石榴。场里自营经济这一块的收入比主业高出一倍。下一步农场还要打好三张牌:一是把农业做优;二是把房地产做大;三是把旅游做强。争取在原经济总量2000万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三江农场场长王正鹏向记者介绍,该场目前养殖规模已发展到了1.5万亩。从机关到基层,农场职工人人都有一份自己的自营经济产业。去年全场职工劳均收入达1.07万元,养殖户当中年纯收入最高的达40多万元。全场水产养殖产值1.6亿多元,种植业总产值近3000万元。他表示,今后自营经济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引进深加工项目、引进优良品种、引进养殖新技术。目前该场已累计引进外资1.5亿元从事鱼、虾深加工出口,引进的挪威水产养殖公司,利用遗传基因技术繁殖罗非鱼,使罗非鱼的抗病毒能力和雄性率大大提高。   五指山茶场当前在实现了胶、茶两大主业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坡地、五边地,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以树籽菜、四菱豆作为自营经济短平快项目,以槟榔产业作为长期发展项目,努力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场长叶小平告诉记者,目前全场已种植槟榔1000多亩,槟榔的收购价格达到1公斤20多元,职工种植槟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表示,这次南田参观后,要回去召开场党委会议,认真总结,好好谋划,争取使全场自营经济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本报记者 郭红彦 易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