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人民币升值将抑制天胶进口需求
  • 时间: 2005-08-25 08:40:4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轮胎网    点击:
  • 汇率作为货币的交换价格,对某个行业的影响,是通过对进出口价格的直接影响而得以体现的。一般认为,当本币升值时,出口外币价格上升,进口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引起出口下降和进口增加;当本币贬值时刚好相反,出口外币价格下降,进口本币价格上升,结果是鼓励了出口而抑制了进口。这是对汇率变动的进出口效应最为直观的解释,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般情况下,汇率变动后,进出口的变化会如大家所预期的发生变化,而有些时候则看不到进出口上的明显变化,甚至出现与预期反方向的变化。   我国从1994年到2002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分别为5.1%、17.9%和17%,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分别为18.5%、39.4%和62.9%,而此间中国对美、欧、日的年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7.3%、14.4%和14.1%。   范金在2004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应急项目中指出:人民币升值3%,会促进出口增加0.43个百分点,并随着升值幅度的增加,出口增幅也将上涨,虽然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也有促进作用,但进口增长速度始终小于出口。汇率变动的这种反常现象具体到一个行业、一个产品就更多了,因此,分析汇率变动的影响不能完全就事论事,还必须综合考虑其它方面因素的制约,方能作出比较全面、合理的判断。   自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以来,期货业界专家纷纷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近些年来一直跟踪研究天然橡胶期货品种,对天然橡胶供求基本面情况比较熟悉,因此,在此也想就人民币升值与国内天然橡胶进口的话题与同行一起进行交流。   从经济学角度讲,一个国家可以消费和出口多少产品是该国进口多少原材料的硬约束,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天然橡胶进口的影响,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分析人民币升值将对橡胶工业行业及其产品的消费和出口有何影响的过程。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就此话题进行探讨。   问题一――人民币升值能否使国内橡胶工业直接受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搞清楚橡胶工业的进口和出口。从国内橡胶工业的现状来看,进口主要是针对原材料的进口,而出口主要是指橡胶工业产品的出口。橡胶工业主要原材料有天然橡胶、合成胶、橡胶骨架材料、炭黑和助剂。近些年,随着橡胶工业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行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除橡胶外,骨架材料、 炭黑和助剂等基本上都可以满足需求。   天然橡胶因国内资源紧缺,每年约有2/3的消费是来自于进口;国内合成胶的供应目前稍好一些,自给率已达到6成,专家预测,随着我国政府鼓励在内地生产合成胶,国内有望在短短几年内解决好自给问题;炭黑到2004年年底,全国年总产能力超过160万吨,表观消费量约128.52万吨,由于产品结构上的差异,国内每年也有一定量的进口,但总体来看,进出口基本持平;橡胶助剂主要包括促进剂、防老剂和加工型助剂,其消耗量大体可按橡胶消耗量的4%计算,国内橡胶助剂除个别小品种外,已能满足国内需求,同时产品质量和价格均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橡胶骨架材料主要包括钢丝、锦纶、涤纶、高强力人造线丝等四大类,据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许春华介绍,国内橡胶工业用骨架材料已有五六十年的生产发展史,除载重子午胎用钢丝帘线尚需小部分进口外,其他国内均可满足需要。因此,大体上讲,目前橡胶工业原材料进口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国内企业对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的进口。   国内橡胶工业两大出口“拳头”是轮胎和胶鞋,占总出口的8成以上。目前,轮胎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这几年出口增幅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04年增长更是达到了50.6%,共出口轮胎6875万条,居世界第六位。专家预计,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轮胎行业也将走出口主导型的路子。胶鞋的产量和出口量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第一,每年国内产量的6成以上用于出口。据资料显示,橡胶工业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橡胶制品有8个,其中轮胎3个,胶鞋5个。   2004年,我国共进口天然橡胶128万吨,进口合成胶109.5万吨,两者合计进口总额为23.07亿美元,而同期橡胶工业的出口是45.11亿美元,进口仅为出口的51.14%,贸易顺差为22.05亿美元。今后,随着国内橡胶企业进一步提高出口市场份额,这个顺差还将继续扩大。我们以2004年的顺差为基数,初略计算,人民币升值2%给国内橡胶工业直接带来的将会是3.58亿元的利润损失。橡胶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在市场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双重压力下,已是步履艰难。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效益相对较好的国内轮胎行业目前也形势逼人,2004年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其中,橡胶工业协会的会员企业中,有20%的轮胎企业因亏损而停产,仍维持生产的轮胎企业亏损面达50%,利润净亏损达5.5亿元。因此,人民币升值引起的效益下降,必然会进一步影响到橡胶工业的整体运行和发展计划,进而影响到国内的橡胶进口。   问题二――人民币升值能否提振国内橡胶产品消费?   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提高了出口成本。从理论上讲,生产企业更倾向于进口原料、内销产品,但在真正做出这样的抉择之前,企业至少还会慎重斟酌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产品的原料结构和市场结构。表1假定原材料进口价格不变,产品的国内售价和出口售价不变,测算了人民币升值2%对产品销售利润的影响。   表1:人民币升值2%对橡胶工业产品原材料进出口的影响   由表1可见,人民币升值2%,对橡胶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是利多的,并随着产品中进口成本所占比重的提高而提高,而对于出口则是利空,销售利润将因产品以美元计价而下降,进口成本所占比重越低,对出口的利润影响越大。因此,不同的企业会因原材料的构成以及产品出口的方式不同而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同。相对而言,对那些原料全部在国内采购的一般贸易型生产企业的影响最为严重,销售利润率会下降2个百分点,为了回避成本风险,这些企业有内销的冲动。   二、国内市场的需求空间。生产企业决定产品是否出口转内销,除了算经济账外,还需要重点分析国内市场的潜在空间或者说承压能力。目前国内橡胶产品总体市况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传统产品供过于求。胶鞋,国内生产能力是25亿双,但最高年产量也只达到过15亿双(1996年),从1998年开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4年产量为9.94亿双。据统计,国内胶鞋年消费量约7亿双,此消费量约已维持10年左右的时间。轮胎行业近几年产能迅猛扩张,产能过剩的问题除斜交胎外,全钢子午胎也位列其中,随着新建成产能的不断投产,这种供求失衡的态势有可能超过斜交胎。2004年,全国国有企业积压库存量增幅为2.64%,三资企业库存增长43.05%。今年3月,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还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出中国轮胎行业谨防“虚火”的警告。   因此,在当前市况下,企业产品内销、回避出口成本风险的良好意愿要想成为现实,就要求人民币升值能足以提振国内橡胶制品市场的需求,并且新增的市场空间既可满足企业产品出口转内销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既有的市场过剩问题。而在目前橡胶产品结构、质量无法较快得到解决以及需求弹性不足的背景下,唯有价格的大幅下调才能挖掘出这类需求。但如表1所示,人民币升值2%,企业最大的直接收益也不过2%,就算是把企业的全部销售利润让渡给消费者,按现在橡胶行业的盈利水平,价格下调空间很有限。因此,笔者认为,升值2%不足以提振橡胶制品的国内消费,在内销、外销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单个企业选择出口转内销,或许企业收益会有所改善,但整体来看,只能引起更为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   问题三――人民币升值对橡胶行业出口产生多大影响?   出口是近两年我国橡胶工业的一大亮点,但如表1所示,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出口企业的盈利水平,最大可达2个百分点。这2个百分点看起来是个小数字,但对橡胶行业来说却不小。近几年,出口大户――国内胶鞋行业的盈利状况是:销售利润率最高也不过2.59%,最低只有0.75%,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轮胎行业效益略好一些,但下降趋势也非常明显,从2003年的5.24%下降到现在的4.04%,最低出现在今年2月份,仅为2.83%。   那么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导致一些橡胶出口企业激流勇退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能否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增加,通过价格转嫁出去;二是企业自身的成本消化能力如何。我国橡胶工业出口以中低档次产品为主,竞争优势主要建立在低价格上,同时由于国内轮胎市场饱和,不少企业纷纷将出口作为提高市场份额、维持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导致出口市场无序竞争。最明显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天然橡胶价格6000多元/吨,一套轮胎可卖90多美元,而现在天然橡胶价格涨到了16000元/吨,同样一套轮胎只卖40多美元,出口价格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却跌了近一半。因此,单从这一点看,想通过统一提高国外售价来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缺乏可行性,更不用说东南亚各国企业的竞争了。企业自身的消化能力从本质上讲取决于橡胶产品的出口盈利状况,盈利水平越高,企业抗成本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由上图可见,国内企业这种消化能力很弱,特别是胶鞋行业。有数据表明,过去属于出口拳头的斜交胎由于不具备转嫁成本的能力,现在出口已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如果胶鞋行业不能尽快在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下功夫,同样的故事就可能会在胶鞋行业上演。因此,人民币升值给原本处境艰难的国内橡胶工业的出口带来的是新的挑战。   问题四――人民币升值对汽车等橡胶相关行业产生怎样影响?  近些年来,国内轮胎等橡胶制品产量的大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带动。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进入买方市场,供求矛盾初步显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了6%,利润率也从2003年的8.6%下降至6.6%,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整车出口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05年这种超高增长态势表现得更加显著。据海关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共有840家企业经营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10%。但这些繁荣数字的背后,却有另外一个难以掩盖的事实:纺织品“自相残杀”式的价格战在汽车工业中得到“克隆”,销售利润停滞不前或者缓慢增长。   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导致企业出口成本的上升,特别是本土化程度高的企业。江铃汽车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夏英杰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作出了很好的诠释:“汇率上升,要保住利润,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涨价,但由于中国出口汽车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上,所以涨价是要冒着丧失出口市场的危险,如果不涨价,企业又必须承受因人民币升值而增加的成本,很难有几家企业能够承受得住。因此,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影响到国产汽车的出口。”对汽车行业的进口而言,人民币升值无疑是个利多,但考虑到国际上的主要汽车厂商都已在中国实现本地化生产,进口车在国内车市中又以中高档为主,再加上2%的升值相对较小,因此对整车进口影响有限,但会极大地促进零配件的进口业务,这也会对国内汽车橡胶制品的生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在现有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下,虽然人民币升值只有2%,但还是对橡胶工业行业及其产品的消费和出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抑制国内天然橡胶的进口需求。汇率变动导致贸易差额的最终改变通常都会有一个J曲线效应,即“收效期”,因此,人民币升值可能在短期内会使天然橡胶进口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进口减少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