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让流动的党员想“家”
  • 时间: 2005-08-09 09:02:3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让流动的心远离孤独,让流动的党员想‘家’恋‘家’”。这是新中农场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点睛之笔。      众里寻她 一个不漏      新中是垦区第一批党员先进性教育3个试点农场之一。该场在教育活动中,紧紧结合企业实际,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富有成效。在新中第一批参加先进性教育的240名党员中,有66名流动党员。要在流动大、分布广、成份复杂的流动党员中开展好先进性教育,不是件容易的事。在36名退休职工党员和30名在外就业党员中,万宁市内有7人,市外省内有42人,省外有17人。他们当中有的夫妇双双下岗,有的家庭负担沉重,有的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如何顺利开展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中场党委遇到的一个“烫手山芋”。本着不漏一个党员的工作原则,场党委组织得力人手,加强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组织领导和开展。   机关第二支部是场党委指定重点负责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支部,为了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向,党支部书记覃远国组织党委确定的8名流动党员专门联系人,查资料,翻档案,寻找每一位流动党员的身影。对一些在农场已无亲属的离场随亲党员,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与其联系,有时甚至到其户籍所在地找寻。对外出打工的党员,他们通过相关亲属或知情人与其取得联系,有联系电话的,立刻打个电话嘘寒问暖,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询问他们需要组织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使流动在外的党员能够感受到组织的关爱。经过反复寻找,反复核对,一个全面记录流动党员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家庭状况、流向情况的花名册及流动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情况联系卡建立起来了,确保了每一个党员在这次活动中都能受到教育。      送“教”上门 关爱到家      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后,有流动党员的支部指定专门的联系人,根据流动党员的流向开展工作。他们对居住在本省内的每个流动党员送“教”上门;对省外居住的流动党员,邮寄学习资料、学习教育工作时间安排表、笔记本及联系信等。他们在送“教”上门的同时,还做到了服务上门,关爱到家。   机关老干支部有12名外出流动党员,分别居住在海口、万宁等地,该支部的5名支委集体到海口、万宁等地,把先进性教育的学习资料、各阶段的学习内容、时间安排表和笔记本等资料逐一送上家门,把场党委的要求传达到每位党员。同时还指定联系人向他们宣传场先进性教育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及先进性见行动的情况。在学习教育过程中,支部还负责支付了困难家庭及个人与组织联系的电话费。送“教”期间,当老干支委们得知2名老党员生病住在农垦总局医院时,他们立即带上慰问品到医院慰问。党组织的关怀,感动了住院的党员,也温暖了老干支部全体党员的心。   机关五支部一名居住在海口的流动党员,由于生病住院,生活出现困难。支部10名党员得知情况后,纷纷解囊相助,捐献了900元救助款到医院看望他。来自农场的爱心,使这位客居他乡的党员十分感动。他表示,从此以后要经常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为农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想“家”恋“家” 心已归“家”      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心靠得更近了,感情更深了。他们像离家的孩子,开始“想”家“恋”家啦。   机关二支部的流动党员董良荣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认真阅读有关专题书籍,认真做好笔记,并在10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中抒发自己思念农场、思念党组织、思念亲人朋友的恋家情怀。   机关一支部的流动党员李燕,是一名经教育好转的“法轮功”练习者。后来,她辞去农场幼师工作,开始自谋职业。在这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场党委将该支部书记陈孟书和党员裴琼香作为李燕的长期帮教济困联系人,并与其建立起“一助一”结对子互助关系。经过他俩的帮教,使李燕对自己过去参加“法轮功”非法组织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思想上与党靠得更近了。她说,她虽然身离场,但心不离场,思想更不离党。   思想上想“家”,感情上恋“家”,行动上爱“家”。新中先进性教育使远离家园的党员们有了“回家”的感觉。       (本报记者 李桂金 通讯员 陈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