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一份产业 十分稳定
  • 时间: 2005-09-06 08:51:4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三道农场地处“台风走廊”,1957年建场以来,经历了数十次台风的袭击,橡胶毁了又种,种了又毁,再种再毁……最严重的是2000年9月的一次台风,橡胶受害率达99.4%、报废率达73.2%,农场的主产业以及其他的一些生产设施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在尔后的5年内,农场将没有经济来源,几千职工面临生存的危机。三道农场作为橡胶农场,其生产规模本来就不大,经济基础薄弱,再种橡胶,投产又得十年八年。现实迫使他们必须另辟生存蹊径。    2001年春,三道农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改革的,并创造了把国有划拨土地的使用权、生产经营权、劳动用工权、经营受益权长期稳定地落实到每个职工家庭(简称“四权到户”),生产费、生活费、一般性医疗费、福利费、社保费由职工自理(简称“五费自理”)的“国有民营”的“三道模式”。“三道模式”曾经得到当时的省委书记杜青林、省长汪啸风的肯定。如今4年多过去了,三道可好?    8月上旬,记者在4年后回访三道农场。   土地化整为零,让800户职工都有一份产业   记者到访,是星期二下午,走到农场办公楼前,大门锁着。原来,按三道农场的有关规定,每周的二、五下午机关干部全部下到联系点为职工服务。于是,记者也跟随该场党委书记洪瑞明和负责行政全面工作的副场长陈泽忠到他们的联系点去,看看职工是怎样经营自己的产业的。   当年,三道农场改革是将1.5万亩被台风撕裂的橡胶林地分给职工经营,全场800户符合条件的职工认领和承包了土地,平均每户18.7亩。职工以户为单位,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盖房修路,打井筑堤,耕山种地。三道农场连绵的低矮山丘,是果树,是香蕉,是成排的瓜架,是成垅的菜畦。山丘间的当阳处不规则地兴建着座座平顶房,房顶的卫星地面接受器仰面朝天,一条条环山大道蜿蜒通向座座平顶房。职工们都在自己的园子里埋头劳作,谁也没有在意我们在山间穿行的越野汽车。看得出,职工们对自己的事业很投入。洪瑞明书记说,在三道农场,历史上也进行过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小规模种植过胡椒、芒果、咖啡、椰子、可可等作物,投入了不少的资金,但因体制弊端,公有公管,都以失败告终。此回土地承包实现了长期性和稳定性,资产和作物都是自己的。职工们认定了,这就是他们的出路。因此,几年来,都没有发现哪位职工把认领和承包了的土地丢荒,反而要求农场给他们多承包一些土地。   小户大户经营各有千秋,坦言承包捷足先登路走对   记者采访了起步较早的八队职工庄胜友和原机运队职工王小明,他们一个是在山坑的“五边地”起步的,仅有10多亩地的“小庄园主”;一个是拥有240多亩承包地的“大庄园主”。他们的庄园大部分都是种植荔枝和龙眼,家建在果园里,生产、生活的基本设施都比较完善。他们的经营特点是初上山时在果苗的行间一年种植一造苦瓜,经济收入实现“短、平、快”。3年以后荔枝、龙眼等长期作物就开始投产了。“以短养长”,这是职工在自己的承包土地上惯用的经营手法。由于三道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气候,无论是瓜还是果都能早上市,卖好价。庄胜友说,他的老婆有病,不能割胶,幸好有个果园,还能帮干些轻工和照料家庭。10亩山地,不请亲戚不雇短工,他自己一手经营。几年累计也投入了好几万元。这块地完全可以解决一家4口的生存和发展。庄胜友很庆幸自己较早承包土地,从而能成为“强势群体”的一员。他说如果还是在割那百十株风害、残桩的橡胶树,说不定会成为需要社会关照的“弱势群体”。    再看“大庄园主”王小明,这个年轻人很是达观,他把自己的生产经营“秘密”全盘托出。他说,当初承包土地时他胆子大捷足先登,因此就多承包了一些面积。   他坦言承包当年种瓜菜等短期作物就有收入,荔枝、龙眼等3年挂果收入就更多了一些。这几年的收入接着又投入,不断滚动,能移动的和不能移动的资产都在增加,现在他投入果园的资金已达60万多元。他因为是大户产品有一定规模,到产品销售时,老板都主动来他家联系,他家成了收购点,这样周边的小户产品销售就带动起来了。记者还看到有一二十个工人在王小明庄园里施肥,原来这些人都是与王小明为邻的本场职工,属小承包户。平时完成了自家的管理后,就到王小明的地里干短工,一天25元的报酬,小户人家将这些收入作为自家的果园的投入。大家知己知彼,熟门熟道,有时是有偿服务,有时又是互相帮助,很是融洽,也很现实。    平稳走过4年多,“三道模式”任评说   通过采访两位有代表性的典型,再看三道农场这几年的经营情况,“三道模式”表现出了它的生命力。    ――多走市场,少找农场,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分地到户,自主经营”。脱胎换骨式的“三道模式”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阵痛之后,职工还是接受了。他们在自己承包的岗位上,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生产和经营,个人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据农场领导反映,职工们已经十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多走市场,少找农场,这是三道农场的最大变化。农场办公室主任孙旋涛风趣地说,现在职工上来找领导谈“照顾”的,十有八九是要求多承包一点土地……    ――一果二胶,三瓜四蕉,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道农场经过重新规划之后,形成了一果二胶三瓜四蕉的产业格局。龙眼、荔枝、芒果、红毛丹等水果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不但在面积上占了主导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产值上也会占主导地位。三道农场在历史上作为橡胶农场,改革后虽然在避风的山坳里还保留着1万多亩橡胶残林,依然有151名职工在经营。由于橡胶也实行了长期承包,职工管理橡胶也像管理自家的果园那样精细,因此橡胶恢复得很快,估计今年可产干胶近400吨。而水果之外的瓜菜、香蕉等作物成为一项产业后,在产值上、在效益上也已经跃居到橡胶的前面。农业生产结构的多元化,在这个“台风走廊”地区,极大地降低了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    ――种养运建,信息中介,职工就业的门路越走越宽广。三道农场属人多地少的农场,过去有些职工利用交通方便的优势,从商从运,较早分流。而大规模分流人员还是在改革以后。原来的橡胶园成为职工的果园之后,职工在果园搞立体种植,种养结合,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同样面积的土地却使容纳劳动力的数字翻了一番甚至几番。现在在承包土地上就业的劳动力就达1000多人。围绕着为将近2万亩水果和瓜菜产业延伸的产业链服务,又产生了一批从事信息、中介、流通等专业人员;大量的职工上山定居,需要进行盖房子、建水池等基本建设,原基建队的上百名下岗职工成了大忙人。场领导说,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还是在经营那些一亩地只有十几株甚至是几株的橡胶风害树,要解决那么多劳动力就业是不可思议的。一旦就业无法解决,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引发的严重后果,更是无法估量的。    ――五费自理,租金上缴,国家负担真正减轻。职工自主经营后,不但生产、生活、一般性医疗、福利、社保等五种费用全部由自己承担,而且还要上缴超出责任地规定面积的土地租金。这是三道农场改革的难点。4年多来,职工在“五费自理”方面的心理承受力已经很强。突出表现在投资上。据粗略统计,个人投入的生产、生活设施资金总额已达4000多万元;而农场每年还为此减少社保费100万多元,2004年起收缴地租也达100万元,加上一年减少的其他间接的几十万元费用。这些数字相加,在一个特困的农场也甚是可观了。对比过去一年需“输血”四五百万元还“喊饿”,三道农场的改革实际已经为国家减轻了许多负担。    ――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干部成为职工的服务者。职工自主经营,分散定居,几十年来的管理体制基本打破,干部的职数比原来减少了一半以上,管理职能也由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生产队配的一名干部负责日常的社区管理,机关干部分头与基层建立联系点,为职工的生产经营提供技术、销售和治安服务。联系点职工当年的收入没有达标的,机关干部的效益与之挂钩。现在全场的管理干部只有94人,办事效率也能让职工满意。真正实现了精干高效。    ――勤劳致富,帮扶脱贫,社会局面稳定和谐。土地分配基本平衡,技术指导基本到位,产品销售大体一致,有了这些前提条件作保障,在承领土地的800户职工中,几年来的收入没有出现绝对的悬殊,劳均一般年收入在8000多元至1.2万元左右,4年多来都维持在这个水平上,比改革前的1998年实际兑现到手的收入增长了近10倍。大部分职工脱贫致富之后,农场就能组织力量对个别比较贫困的职工进行帮扶,被列入帮扶对象的35户职工都先后摆脱了贫困,并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逐步向“小庄园主”的行列迈进。据三道农场的老职工说,像这几年这么稳定,在三道的建场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一块地能让职工这么专注这么投入去经营,这就是三道农场改革的成果。“这么好的效果、这么好的局面真是想不到。”4年多前以一种茫然心态接待过记者的办公室孙主任,此回说话有了底气。看孙主任今天神采,记者初到时也同样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