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琼州胶园涌起党员“回家”潮
  • 时间: 2005-09-08 09:25:0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在海南垦区参加第二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6.4712万名党员中,流动和异地安置的党员达1.3232万人,占20.4%。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就有1.2775万名党员“回家”参加学习,占96.5%。   数字是枯燥的,见证的却是垦区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通过开展“党组织找党员”活动,使1万多名流动异乡和异地安置党员“回家”的艰难历程。    “谁家的孩子谁家找”    做到“省内的见到人,省外的听到声”    “13232”,这是省农垦总局党委对垦区党员队伍的“家底”进行调查后,得出的流动和异地安置党员的人数。这两类党员能否找到并参加学习,是确保教育覆盖面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为此,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明确提出,“谁家的孩子谁家找”、“带着感情找”、“省内的见到人,省外的听到声”和“领导分工找、制定计划找、支部发动找、党员全员找、群众参与找”的工作要求。省委第八巡回检查组就查找党员工作提出“千方百计找、灵活安排学、具体要求细、帮困解难实”的建议。与此同时,总局党委在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情况进行摸底,做到“六清”(党组织、党员数量清;党员分布结构清;党员就业结构清;党员组织关系清;党员思想状况清;企业经营情况清)的基础上,整顿了软弱、涣散和瘫痪的党组织,建立健全了基层党组织。到7月底止,全垦区共整顿党组织21个,新组建党支部16个,调整充实党组织31个,为查找党员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省农垦112个农场、工厂、公司、学校和医院党委都铆足了劲,出实招用实劲,全力查找流动和异地安置的党员。各级党组织普遍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员、亲戚朋友找党员”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建立了《下岗党员花名册》、《离退休党员花名册》、《流动党员花名册》等8种花名册,并按人头拨给经费。发出“给外出和异地安置党员的一封信”,信写得暖心贴心一片深情。乌石农场党委随信寄去20元电话卡。牙叉、白沙等农场随信寄去十个贴邮票的信封。南田农场党委书记吴玉英建立起“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负责制,建立了全面记录在外党员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家庭状况和流向情况的花名册,以及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卡。中建农场129名流动和异地安置党员中,84名分布在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安徽、河南、浙江等7个省,45名在省内5个县市。一个多月来,农场组织专人,采取电话书信联系,上门查找,发动亲属、朋友和知情人协助找等多种形式进行查找。至8月8日,中建的流动党员全部找到并一个不漏地参加了学习。总局党委及时推广了中建农场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全垦区查找流动党员的工作。白沙农场党委通过“圈子找”(即朋友圈、父母圈、同事圈、子女圈等关系)、“逐级找”(即场里找、支部找、档案找、工资找)等形式,对每位流动党员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并随时与其保持联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8月16日,垦区共发出《致流动党员一封信》1.2978万封,寄发学习资料1.2978万册,找到了1.2775万名流动和异地安置党员。南林、加钗、乐中、红岗、红华等54个单位实现了流动和异地安置党员的全覆盖。这些党员有1.2186万人在异地学习,589名党员赶回农场参加学习,其中,省内533名,省外56人,他们来自广东、深圳、广西、四川、安徽……    想家回家送教进家关爱到家    琼州胶园涌起党员“回家”潮   一封封书信,一个个电话,一份份学习资料,饱含着垦区党组织和党员的深情,飞向漂流在外的“游子”,牵动了他们曾为之流过汗水、付出心血、献出青春而深深思念的沃土和同事。一个党员“回家”潮涌起来了,久久不消……。    8月4日下午,和岭农场四队党支部书记陈务成的手机收到了一条短信:“陈叔叔,我父亲今天下午乘车从广州回队里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他身体不太好,请多关照,谢谢。”短信是该队异地居住的退休党员孙日辉的儿子发来的。原来,几天前队党支部给老孙去电话,告诉他农场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考虑到他患有前列腺炎等多种疾病回场有诸多不便,打算寄去资料自学。谁知,老孙放下电话就独自乘车赶回农场参加学习,并向党支部交纳了100元特殊党费。老孙的行动不仅感染了在农场的党员,也感染了其他异地居住的党员。家住广西的党员董国碧、范茂锋也赶回队里参加学习。   红岗农场十六队69岁的老队长王贵书接到农场通知,就从老家赶回队里参加党支部学习,他深有感触地说道:“在党员中开展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举双手拥护,我虽然文化水平低,但农场给的资料通俗易懂,我有时间就学。我觉得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做到退休不褪色,继续为农场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后,省农垦总局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送教花名册》,名册除了与党员联系的必要项目,还有邮寄学习资料的回执、送教方式、电话的记录、党员来信收集和心得体会等。同时,根据党员的流向,指定支部和专门联系人开展工作。他们对居住不在单位而在本省的每个党员送“教”上门,对省外居住的党员邮寄学习资料、学习教育活动时间安排表、笔记本及联系信等。在送教上门的同时,还做到服务上门、关爱到家。    新中农场机关老干支部有12名异地居住党员,该支部5名支委集体到这些党员居住的海口、万宁等地送学习资料,把场党委的要求传达到每个党员。同时还指定联系人向他们宣传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及先进性见行动的情况,支付困难家庭及个人与组织联系的电话费。该场机关五支部送“教”期间,得知1名居住在海口的流动党员由于生病住院生活困难时,支部10名党员纷纷解囊,捐献了900元到医院看望他。来自农场的爱心,使这位党员感动不已。他表示,今后要经常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为农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身离农场心不离场思想不离党   党的先进性时刻铭记在心    为了达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在总局党委的精心部署下,垦区各级党组织在抓流动和异地安置党员的学习上下足工夫,紧密结合这两类党员年龄大、文化偏低和时间难保证的实际,通过送学、邮寄学、挂靠学、帮扶学、临时组织学等,创新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他们真正学起来、学进去,有所学、所思、所感、所获,增强先进性意识。   这是一组采自基层党组织的镜头。乐中农场党委书记洪瑞开亲自为在海口地区居住的11名老党员送书,和进行学习动员;中建、南海农场利用星期天为在海口地区流动和居住的25名党员,建立起临时党支部,选定学习场所,拨给必要的活动经费;南俸农场党委书记朱传荫利用出差机会,专程到广东汕头安埠支部送教上门。新中农场建立党员联系户责任制,让文化程度高的党员与没文化或文化较低的党员,结为学习对子,既帮学又帮解决困难;南林农场在广东惠来组织老党员学习时,将农场在该市定居的90名老同志组织起来,成立了互助基金会,使老人在异地也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上世纪八十年代,红岗农场原商店党支部8名党员全部下岗自谋职业,有4名党员居住在县城金江镇谋生。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党支部书记李印荣带领这些党员往返农场参加集中学习,每个人都写下了学习心得体会。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场84名流动和异地安置党员纷纷写下心得体会寄回农场。流动党员王其波长期奔波在岛外做生意。接到农场的电话,他立即赶回来带头参加集中学习,带头捐献爱心,带头帮助孤寡老人,为全场党员树立了榜样。    流动和异地安置党员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和激励了在职的党员,他们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当前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干胶生产、改造危房、解决再就业、企业改革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正像一个远在外省的女党员寄回农场的信中所说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虽然离开农场多年了,但我的心永远与农场在一起,永远心不离党。我愿农场与我们的祖国一样,日新月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走向新生。   这是1.2775万名流动和异地安置党员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