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橡胶航母”扬帆南海上
- 时间: 2006-01-23 09:08:0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梳理2005年海南农垦的改革大事表,最能牵动百万农垦人神经的,当推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人们说,这场改革是百万农垦人走自强之路,向新世纪发出的最强音,是中国橡胶龙头老大走向世界的最佳路径。
组建橡胶集团 走向世界的宣言书
2005年3月25日,海南海口。一个注定将永远载入海南农垦发展史册的日子,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被定格。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之中,海南省农垦总公司、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中化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海南星仕达实业有限公司、中联橡胶(集团)公司、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等6家发起人代表,一致同意设立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股本314517万股,被6家发起单位全部认购。为此,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创立。同月31日,公司在海口举行成立大会。
这一天,在百万海南农垦人的期盼之中,在南中国海上,一艘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产业“航空母舰”扬帆启航了。
橡胶集团一诞生,就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成为了舆论关注的中心,社会各界热评不断。人们说,这是海南农垦走向世界的宣言书,是海南农垦人向世界发出的邀请名片。那么,集团运作9个多月以来的经营情况怎样?橡胶集团公司的组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记者特地深入到集团公司进行了一番探究。
调控能力提高 抗风险的能力增强
“在橡胶产品市场价格下降时,我们对市场进行了认真分析,看好价格会上涨,于是,冒着承担责任的风险,硬挺了两个多月不卖胶,结果,这一挺,价格上来了,我们多增收了5000多万元,这就是集团的威力所在。”这是省农垦总局局长、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亚荣,在谈到橡胶集团成立之后,资金和市场调控能力增强所举的一个例证。
集团公司管理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外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作,内部则实行高度集中、严格的计划管理,包括产品统一销售,大宗生产物资统一配置,科研市场统一开发,资金财务统一结算,其目的是降低各项成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经营效益和集团公司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强集团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那么,橡胶集团成立运作以来,面对着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两大压力,宏观调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了呢?
资金调控,增强了企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2005年,百年未遇的持续干旱和风力达到16级的强台风,造成了海南垦区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在特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海南农垦没有贷款,没有新增加债务,职工队伍保持稳定,生产生活秩序井然,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成为投资主体的集团公司,资金的调控能力得到了提高,抗击自然风险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台风“达维”过后,针对各分公司生产经营出现的问题,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资金“蓄水池”的作用,积极筹措和及时拨付资金,保证了生产、生活资金。为了加快资金下拨的速度,从10月份开始,橡胶产品结算由原来的销售实现制,改为生产实现制,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生产与销售脱节的矛盾,保证了台风过后资金链条不断裂。特别是一些台风受灾较重的农场,由于集团公司资金的调配支撑,确保了生产生活资金。乐中农场场长张尤乐说,去年,该场台风损失干胶800多吨,干胶的年产量回到了1983年水平,如果是往年,年关将至和橡胶停割期间,农场如果没有库存干胶,要度过难关,一般情况下都要向银行贷款才能满足生产生活资金。但今年有了集团公司的资金调控,当场长、经理的没有了筹措资金的压力,就集中精力抓橡胶生产了。
资金调控,增强了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去年10月,橡胶产品价格开始下跌,集团公司根据市场分析,减少了橡胶产品销售,在两个多月没有成交橡胶产品的情况下,集团公司通过资金储备,下拨了2.7亿元的资金,确保了橡胶分公司的生产生活资金,保证了垦区过好“两节”。关键时刻,集团资金调控的能力发挥了作用,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而这一点,原来的管理模式和单个的企业是难以做到的。
资金调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能力。集中资金办大事,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是资金调控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现。去年,集团公司在减少干胶销售近10万吨,销售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用于发展的资金却没有少投。一年来,集团公司用于新植橡胶、超龄橡胶落后苗的改造、橡胶加工厂的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等累计共计15亿元。集中资金办大事成为了集团公司全年工作的一大亮点,集团发展的基础得到了夯实。
明显的集团优势,将市场调控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去年,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集团公司对市场调控能力得到了提高,无论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都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先看买方市场。实行集团采购后,一次性采购量大、资金支付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等集团采购的规模优势,成为集团与物资供应商谈判的法码,谁也不愿意轻易放弃橡胶集团这一大市场,市场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了在我们手里。尿素是集团公司年采购量较大的物资产品。本着与大型生产厂家直接对接的采购原则,在尿素采购中,物资供应部多次与国内知名、本岛最大的富岛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洽谈,最终达成了较为合理的采购价格,全年尿素的采购价格比农场自行采购吨均下降13.3%。橡胶专用肥是集团公司年采购量最大、争议最多、价格差异性最大、产品质量最难以控制的物资产品。为了做好橡胶专用肥的采购工作,采取了公开招标竞价的采购方式,在总营养成份提高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吨均采购价比农场自行采购下降了近300元,而且质量得到了保证,全年少有农场投诉化肥的质量问题。杭州“西湖牌”乳胶离心机,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品牌,如果单个农场采购,1台的销售价格在14万元左右,而通过集团采购后,价格下降到11.4万元,全年采购65台,共节采购成本169万元。产于澳大利亚的镀铝锌板建筑材料,是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中质量最好的。在采购中,通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谈判,通过智慧与毅力的较量,最终以供应商的降价而告终,每平方米的售价从原来的103元下降至73元,全年6万多平方米的采购量,共节约采购成本198万元。集团公司在全年5000万元的橡胶加工设备采购中,至少降低采购成本13%。
“2000美元不是梦,近期还有一阵痛。”这句顺口溜说的集团公司橡胶产品销售的一个片断。2005年,集团公司橡胶产品销售的棋下得特别精彩,调控市场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去年10月中旬,橡胶价格在每吨1.6万元的价位开始下跌。吴亚荣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分析市场走势。他们在对国际橡胶产品市场、国际原油市场、合成橡胶的发展市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认定橡胶价格还会走高这一大势后,作出了减少卖胶,调控市场的决定。从11月到12月,整整2个月的时间,买卖双方进行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较量。较量的结果是:从12月中旬开始,橡胶价格开始强劲反弹,到今年1月,每吨卖价接近1.9万元,每吨高出10月份2000多元,创下了自1994年橡胶市场放开以来,橡胶销售历史的最高价格。如果不有效调控市场,集团公司至少将减收5000多万元。这正是集团公司市场调控能力增强,并牢牢地掌握了市场销售主动权的结果。
产业化水平提高 利润贡献点增多
“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利润贡献,这就是橡胶集团运作以来,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参与橡胶集团组建全过程的集团公司经理办公室副主任赵伯松如是说。
“三化”(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促“三增”(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是海南农垦组建橡胶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集团化、股份化是产业化水平提高的前提条件,而产业化水平是否提高了,是检验集团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2005年,是海南农垦历史上遭遇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年,但橡胶的生产、加工、销售和大宗物资的采购等方方面面都有利润贡献,从而使整个橡胶产业集团在自然灾害造成减产干胶7万多吨、干胶销售比2004年少卖近10万吨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500多万元的利润。剔除集团是净资产,没有任何债务负担的因素之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橡胶产业化的水平提高后,整个橡胶产业链条上,贡献利润的点增多了,并且这些点又是相关联的,从而使集团的优势显现出来了。那么,这500多万元的利润到底是那些环节贡献的呢?
成本核算管理,是企业利润增长的第一个点。橡胶集团成立后,有一个农场转岗分流了800多人,之所以要分流这么多人,原因在于集团公司对分公司实行成本核算管理后,企业的生产管理成本不能随意分摊,资金不能随意支出,这些依附在橡胶树上吃橡胶饭的人员(其中仅从事殡葬的就达10多人),再也不能白吃橡胶饭了。
橡胶集团成立后,集团总部是结算中心和利润中心,分公司则是生产车间和成本控制中心。为了有效地控制管理成本,集团公司对分公司实行成本核算,按总公司核定的吨干胶生产经营成本,下拨各种生产经营及投资资金给分公司。按照企业经营效益优先和成本费用预算控制管理的原则,83家分公司核定干胶平均单位生产直接成本7099元,管理费用指标1.4143万元。
实行成本核算管理后,各分公司的成本意识大大加强,处处讲成本,事事讲节约渐成风气。特别是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各分公司按照“保生产、保生活、保稳定”的原则,严格控制资金使用,坚决压缩各项开支,强化资金调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企业的经营成本实现了下降,每吨干胶的生产成本较之上年下降了8%。仅橡胶加工一项,吨均加工费用就下降了5%。
产品结构优化,是企业利润贡献的第二个点。美联和红林,是目前海南农垦橡胶加工布局调整中已投产的两大橡胶加工厂,其设备和加工能力,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美联的乳胶加工设备和能力,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过去,这两个厂只是来料加工,为农场加工产品,收取一定的加工费用,其加工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但是,2005年橡胶集团成立后,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观。两大加工厂从过去的为农场加工,转为为市场加工,产品始终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什么产品最赚钱,就生产什么产品,从而使产品的结构得到了优化。集团公司以市场为主体,进行生产经营的经营宗旨得到了充分展现。
去年5月,市场的乳胶价格吨均高于干胶价格1000多元,并且还有不断上涨趋势。集团决策层根据市场分析,决定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乳胶生产量。于是,美联橡胶加工厂停止干胶加工,全部转产加速生产乳胶,同时又投资690万元,上马了60台离心机,提高乳胶加工能力。乌石加工厂也加大了乳胶的生产量。为了保证乳胶加工的原材料需求量,集团从周边其他橡胶分公司统一调配新鲜胶水到两大橡胶加工厂。根据全年橡胶产品价格走势来看,这一着棋“押”对了。2005年,整个乳胶吨均价达1.0262万元,折成干胶1.71万元,吨均价高于干胶2400元。去年,集团公司共生产乳胶7.2万吨,占干胶年产量的26%,高于2004年的15%。2005年仅加工增值一项,集团就新增加利润1500万元。大灾年,能够紧紧根据市场需求,统一配置资源,调运胶水原材料,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赚取最大的市场利润,单个的农场是很难办到的,只有集团才能做到,这就是集团的优势所在。
产品销售增值,是企业利润增长的第三个点。2005年,橡胶产品市场回暖,发现橡胶价格、体现橡胶价值的网上竞价销售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7月份开始,市场开始出现牛市,销售价格一路走高,并很快就冲破每吨1.5万元大关。此后,橡胶价格节节攀升,到年底,以吨1.78万元的全年最高价收市。
从7月25日开始,橡胶产品正式由集团统一挂单销售。在产品销售中,集团决策层认真分析市场行情,正确指导橡胶产品的销售,准确把握销售时机,立足最佳时刻再出手。集团公司积极做好分公司天然橡胶产品生产、库存统计,为网上销售提供第一手货源信息。根据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动态,积极组织货源,销售好分公司产品。理顺销售关系,做好分公司货物发送和交接,监督合同的履行,保证货款到位。集团统一挂单销售,把握住了产品销售的主动权,使产品卖到了好价钱。2005年,集团公司共销售橡胶产品17.77万吨,平均每吨1.502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每吨增长1683元。这一年,全垦区增加销售收入3亿多元。
物资统一采购,是企业利润增长的第四个点。同一种产品,只要供应商举一次手,就会降一次价,说的是集团公司进行的物资竞价采购。2005年,化肥、化工材料、包装袋、乳胶包装桶和加工设备等大宗物资实行集团采购后,其总体降低幅度达15%以上,采购成本下降,成为了橡胶集团的最直接利润增长点。
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始于去年7月25日。集团公司成立后,物资采购成本能否降下来,物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物资调拨能否及时到位,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保证物资采购供应过程顺利进行,集团公司成立了以分管副总经理、物资供应部、科技部、生产管理部、加工管理部、财务部、审计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采购小组。该小组按照公司《物资供应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规定,认真分析市场行情,审查制定招标和上网价格,把握住每个采购环节,直接参与现场招标。针对不同的物资种类,采取了现场招标、直接洽谈和网上竞价等不同的采购方式。2005年,集团公司共采购尿素、橡胶专用肥、硫磺粉、化工材料、包装袋和乳胶包装桶等物资总金额达4540万元,共计直接节约采购成本800万元。
去年,集团公司有7家新建和扩建的橡胶集中加工厂,加工设备的采购量大、品种多。以加工管理部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设备采购小组,通过竞标、直接谈判等形式,采购了4800多万元的浓乳胶离心机、凝固槽、屋面材料等43个种类的设备及材料,共节约采购成本665万元。集团采购物资,实现了降低成本的目标,保证了物资链条的畅通。
政策支持,是企业利润增长的第五个点。去年8月,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8部委联合评定为2005年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此,海南农垦每年将减免税收超亿元。进入橡胶集团公司的77家橡胶农场和由省农垦总局担保的16家直属企业的农业银行贷款共19亿元,划转到橡胶股份公司统一承贷,并核销农垦企业拖欠的4.3亿元表外利息,化解了5.6亿元的历史债务。
集团优势凸显 人气急聚上升
“我的任期只有3年,3年后这一位置是否还属于我,说不准,强烈的危机意识,使我不断地告诫自己:注意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求实创新,工作从不敢怠慢。”橡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徐仁智,在谈到他上任9个多月来的工作时有如此感想。
在橡胶集团采访,像徐仁智这样充满危机感人不在少数。危机感来源于集团公司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必然会带来的无情的竞争。近一年来,集团公司在建立健全公司人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基础上,加快了引进人才的步伐。公司先后在西安和海口等地,举办了多场应届大学生招聘会,参加在北京等地举行的人才市场招聘会。到去年底为止,公司已引入包括博士生导师、博士、硕士在内的各类专业人才84人。一批有志于祖国橡胶事业的八方俊杰,跨过琼州海峡,聚集到橡胶集团公司中来。目前,公司向全国各地招聘了300多名本科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将充实到基地分公司担任经理助理。
集团公司成立后,企业的信誉度大大提高了。由于集团全是优良资产,负债极低,集团在银行的信用等级达到了3个A,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给予资金支持。中国农业银行给予集团授信30亿元人民币和5亿元的资金周转金。省外一些金融机构也纷纷向集团公司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与集团公司展开合作。人才的聚集和金融机构的青睐,说明了集团公司人气的急剧上升。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何要选择橡胶集团呢?众多的金融机构为何要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呢?原因就于成立橡胶集团后,集团公司的规模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机制优势、资金优势明显;集团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到东南亚国家发展橡胶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就为人才提供了创业的平台,施展才能的舞台;橡胶是朝阳产业,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这些优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正是构成吸引人才和金融机构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也正是集团公司的希望所在。
打造经济航母 明天值得期待
去年10月21日,省委书记汪啸风在考察海南农垦时提出,海南农垦要打造成为海南经济的航空母舰。今年1月7日,国家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考察海南农垦时,对海南农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农垦要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的航空母舰。两位省部级领导,对海南农垦同时提出打造经济航空母舰的要求,其立足点是看好海南农垦丰富的资源、独特的产业特点和组织化程度高等优势。
吴亚荣在谈到海南农垦“十一五”发展时指出,海南农垦的希望在“十一五”,出路在“十一五”,辉煌在“十一五”,成败在“十一五”,明确提出了力争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海南农垦的构想。吴亚荣之所提出这一发展目标,原因就在于海南天然橡胶集团的成功组建和运作,在于橡胶集团巨大的发展潜力、诱人的发展前景和坚实的发展平台。
吴亚荣在描绘橡胶集团“十一五”发展蓝图时说,到2010年,通过挖掘土地潜力新种和整合各类橡胶资源,国内橡胶种植面积要达到400万亩,干胶总产量达到28万吨,平均亩产90公斤以上;境外橡胶种植面积20万亩;境外收购、加工橡胶30万吨;公司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营业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10亿元以上;职工平均收入2.5万元,五年间翻一番以上;橡胶科技贡献率达到50%;橡胶布局进一步优化,中西部橡胶规模与其他地区橡胶规模之比为70%:30%。
吴亚荣说,经过5年的发展,要全面提升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追赶式、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力争把橡胶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发展空间大、竞争能力强、利润来源多、职工收入高,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打造海南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航空母舰。
吴亚荣在谈到“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的发展重点时,特别强调,在进一步整合国内橡胶产业、充分发挥橡胶龙头的作用的同时,重点要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发展橡胶产业,进一步拓宽橡胶发展的空间。他说,“走出去”战略,既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又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这对于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壮大产业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说,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集团公司争取在10年内成为国际天然橡胶行业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企业,用15年时间使集团公司海外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0万公顷,干胶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东南亚区域的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作为“走出去”的首选目标,逐次向非洲或其它区域扩展。同时,加快引进和培育适应国际合作的外向型人才,建设一支能征善战的外向型职工队伍,为企业的协调发展构筑起坚实后盾,为稳步向海外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吴亚荣说,集团公司的明天,值得人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