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者的心路历程
- 时间: 2006-01-25 09:48:2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2003年2月14日,在省农垦总局宣布张力夫任职的处级干部大会上,张力夫说:“今天到农垦来工作,我的感觉就是回家了。”这并非为增加亲切感而故作矫情,因为1980年前张力夫曾在农垦属下一家农场当过多年知青。如今,近3年时间过去了,一本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改革才有出路――海南农垦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向我们展示了张力夫“回家”后带领农垦人振兴“家业”的思考与努力。
从农垦出去,又回到农垦,从哲学的观点看,是一次“否定之否定”,但正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的那样,“否定之否定”不是简单地回到出发点,张力夫的“回家”,也不是简单地转了一圈。一者, “回家”的张力夫早已不是当初的农场知青,而是读了研究生、当过党校教师而且有过十年主政三个市县的经历,此时的他对如何发展农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二者,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垦“家”大业大,但进一步发展又面临许多深层次问题,而且已经到了急需“破题”的时候。怎样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再造农垦的辉煌?张力夫开出的“药方”一如书名所示:改革才有出路!
改革才有出路,但农垦的改革殊非易事。拥有近百个农场、一百多万人口的农垦,是由多行业组成的经济社会系统,既是一个大型的企业群体,又是―个不小的社会;既属农业经济,又不同于农村集体经济;既是国有企业,又有别于城市国有工商企业。农垦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改革既不能照搬农村改革的经验,又不能套用城市国企改革的模式,找到适合农垦情况的发展之路,需要付出更多的探索。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橡胶集团……透过这样的关键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力夫和农垦人探索的轨迹。
发展必须改革,改革又需要智慧。农垦改革的复杂性,要求其决策者既要有敢想敢干的闯劲和勇气,又要有冷静缜密的理性思维;既要大处着眼,理清改革发展的思路,又要小处着手,制定可行的操作方案。《改革才有出路》收集的文章中,既有通过产业化、股份化、集团化发展农垦这样关乎全局的大思路,也有某个产业如何发展的具体对策,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改革才有出路,农垦如此,其他部门乃至整个海南的发展莫不如是。张力夫的思考成果也许能给其他有志改革者带来某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