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经济复苏对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
- 时间: 2006-03-16 10:12:22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 点击:
- 随着2005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复苏,其经济过去十余年沉浮的经验教训,再度引起各界关注。这一点或许应集中于对制度转轨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经济衰退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的;结构性改革的艰难,造成了日本经济复苏的迟滞。产业、金融、政府政策一体化,造就了强大的社会利益集团,其原有的终身雇佣制也导致国民对传统体制的依赖。因此,纵使“小政府”和进一步市场化对国家的长远经济发展更为有利,这种转轨却因为无法分摊成本而无法启动。与中国的情况类似,日本银行业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资源配置的作用,并在不完善的银企借贷关系中承担了巨额成本:高负债、低利率导致日本诸多企业成为没有自有资金的企业,同样,银行也因不良资产过高出现资本金的明显不足。解决问题的答案是:执行两种改革―一波动改革和主动改革:前者系处置不良资产,而后者的突破口是邮政改革。问题是,改革对于日本社会、企业和政府所产生的震荡,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强烈且持久的,无论是否推迟,均会令社会付出巨大成本。而日本的经验还表明,推进改革的关键,在于使市场形成一个正确的预期,进而形成政策与市场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预期的形成涉及改革当局的“声誉”问题,具有良好财政和货币规则的政府往往容易获得公众对转型的认同;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具有良好声誉,改革方案也必须向包括被改革者在内的全部利益相关体提供明确的利益预期和改革成本补偿措施,由此降低社会利益冲突导致的转型交易成本。中国远不如日本之发达,为避免“日本病”之灾,更应珍惜当前时机,推进改革绝不可贻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