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农产品加工迎来多彩春天
  • 时间: 2006-03-17 09:48:3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农民日报    点击:
  • 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到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门话题,更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因为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是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我国农村改革划时代的又一声春雷!其核心意义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它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新机遇,农产品加工行业正走向多彩的春天!   1.政策环境越来越亮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其核心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他强调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而要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要“强化产业支撑”。也就是说,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去年增加422亿元,增幅达14.2%。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安徽合肥市抓住这一机遇,提出“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农业产业方向将坚持“4+2”的发展格局。“4”指养殖业、粮油业、蔬菜业和林果业;“2”指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休闲农业。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和拓展农业综合利用,培育一批以本地农产品资源为主的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加快畜禽、奶类、粮油、果蔬等优势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林产品开发,支持特色产品做大规模。引进国内外先进加工设备、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加工业,提升加工档次。到2010年,实现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值200亿元以上。   出席两会的内蒙古代表和委员认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拉动农牧业生产发展,而且能有效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因此,内蒙古决心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打造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瞄准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行业的大企业、知名企业招商引资,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加工业。依托伊利集团、华泰集团、联合利华等骨干企业,构建产业链相对完善的区域性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中粮集团更是雄心勃勃。他们在两会期间就与沈阳市签订了协议,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向沈阳投入不低于100亿元的资金,建设中粮集团在北方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沈北中粮产业园。重点发展玉米、小麦及相关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大豆深加工等项目。   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已突破1.1万亿元,约占国民经济GDP的8%。我国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市场商机越来越大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偏低,人均消费量较少,农村市场发育慢且不全。农业产业化和农牧加工企业的产品,很少投入农村市场,大部分只能供给城市或出口国外,农民很少吃、用到自己生产加工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和农牧产品加工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讲到“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总理紧接着加上一句“这是一个重大转变”。国家已经决定,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   2006年以后,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还将加大投入的力度。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准备增加2182亿元投入。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农民收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稳定了粮、棉、油、菜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的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农村富裕了,农民富足了,自然会刺激消费,为培育、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湖南长沙市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以农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   事实上,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逐渐落实,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明显回暖。在2月15日至17日于郑州举行的新农村建设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指出,目前中国的消费品市场里,来自农村的贡献显著上升。2000年至2003年间,我国农民每年增加的消费金额只有1000亿元;而到2004年,农村消费额较上年增加了2312亿元;2005年又较上年增加3705亿元。从消费增量贡献而言,农村要比城市高。   火爆、繁荣的农村市场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为农业产业化和农牧加工企业带来无限商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支撑越来越强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市场前景也就越大。因此,“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也见诸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十五”期间,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附加值,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联合农业部、教育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启动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十五”攻关,这项重大科技专项已经取得累累硕果,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产品加工研究领域投入力度最大、研究面最广最深、涉及学科最宽、参与科技人员最多、技术集成度和产业化程度最高、带动和示范效应最明显的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参加单位共计82家,直接参加的研究人员1600多人。   截至2005年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共获得新产品295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216项;鉴定成果138项;科技奖励5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8项;软著作权3项;已颁布实施标准138项;商品化成果208项;建立生产示范线125条;筛选出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60个,建立专用加工品种原料生产基地928.7万亩;培养博士(后)143名,硕士研究生313名,企业技术骨干300多名、高级管理人员100多人。   通过“十五”攻关,我国农产品加工研究领域获得三方面重大成果:构建并完善了我国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的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究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攻克了膜分离技术、物性修饰技术、冷链技术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储备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在今年两会上,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呼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建议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   科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和加工企业的支持,延伸了产业化的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全面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层次。   4.金融支农越来越实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生产型农业为产业型农业,进行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及延长产业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只能由贷款来解决,可是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功能日趋弱化,自1998年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县及县以下机构,在农村没有了贷款业务,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在此同时,农村的资金又大量流向城镇,据测算,有部分农村信用社出于自身财务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通过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等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平均每年造成2000亿元左右的资金流出农村,此外,还有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等渠道倒流回了城市,使农业资金的缺口更大。   农村发展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靠财政转移支付和农民自己投入,农村的产业支撑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整合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十一五”规划在谈到农村金融问题时,更具体地提出一要“鼓励、支持金融组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发展小额信贷”;二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这是根据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做出的科学判断。   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不能把城市的金融发展模式简单移植到农村,而是必须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支持其在农村的金融供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金融部门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支持与农业和农村发展对资金的巨大需求严重不对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从而严重限制了金融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能力。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应该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形成定位科学、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强化金融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的长效机制。   最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和小额信贷成为支持“三农”的两大亮点。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支农能力显著增强,作为农村正规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从2002年末到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增长了58%。小额信贷的模式也日趋多样,对解决农户短期的、小额的流动资金贷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今后,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应该继续强化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积极发展小额信贷。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把新建的涉农金融机构和原有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及功能调整,对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进行创新。使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变单一的信贷金融服务为信贷、投资、证券、保险等多样化、综合型的金融服务;变间接融资为主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重;充分调动和发挥所有金融部门的作用,使财政、金融政策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的产业化建设。   5.员工素质越来越高   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转移劳动力,一般素质都不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对这些从业人员和以后吸纳进企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机遇。   为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在“十一五”期间有计划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   国务院扶贫办制定了2006~2010年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并分批认定了30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同时,各省区市也认定了培训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覆盖贫困地区的培训网络。力求在“十一五”期间使每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   农业部今年将在优势农产品产地举办创业辅导培训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另外,农业部还将以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产粮大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重点,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民开展短期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300万人。   除中央外,各地方政府也都建立了培训基地和网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力度。湖北省计划在未来5年内培训400万劳村劳动力,河南省今年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720万人次。   另外,教育部门,尤其是成人教育也开始积极向农村辐射,担负起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普遍地利用职校、技校和成人文化学校的阵地、师资,积极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电大、远程、成人教育,培养专业农民,不仅使他们掌握技术,提高技能,而且要使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这些经过培训、教育,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了的新型农民,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后,不但会较快地掌握技术,有的还可能成长为企业的业务、技术和管理人才,使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向更高、更广阔的层次发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