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站在更高的起点 实现更快地发展
  • 时间: 2006-03-23 09:08:43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这是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3月14日参加省农垦工作会议分组讨论时反复强调的观点。    “海南农垦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不足的问题。”张力夫说。目前,整个垦区的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偏慢,人均收入偏低,二三产业偏弱,这些突出的问题都是发展不足造成的。而发展不足的根子在于垦区的体制不新,机制不活,负担过重,投资较小,改革的外部环境和相关政策不配套,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性改变;在于一些人发展的意识不强,发展的思路不广,发展的办法不多,满足于现有资源和规模,等靠要思想还很严重,有条件小发展,没条件不发展。“十一五”,垦区经济要突破100亿大关,实现翻番目标,就必须要学习浙江义乌人的发展精神,增强发展的信心,站在更高的起点,实施更有效的措施,实现更快地发展。   张力夫说,未来5年,是海南农垦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垦、打造海南经济航空母舰的高起点上,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组建橡胶集团是垦区体制改革的一大突破,橡胶优质资产剥离到橡胶集团后,农场发展的任务并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更艰巨了。在目前改革的外部环境还不配套,企业办社会职能还没有办法移交给地方政府的情况下,农场既担负着社会事务管理的职能,还要肩负起经济发展的重任,是社区的管理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实施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垦的主体。因而,各农场一定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职责,树立发展观念,增强发展意识,高扬发展旗帜,抢抓发展机遇,寻找发展门路,拓宽发展思路,鼓足发展干劲,真心实意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   张力夫指出,即使今后发展到400万亩橡胶,也只能解决1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解决不了100万人致富奔小康的问题。为此,未来5年,垦区要立足发展,注重开放,关注民生,扩大就业。要把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作为发展的立足点,把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作为发展的着眼点。要充分发挥垦区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在“三农”这一大概念下,将最有优势的产业和优良资产进行整合重组,建立起若干个以产业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股份公司。要加快畜牧、万嘉果、木业、药业、房地产、旅游、神泉集团等专业公司的组建步伐,促使垦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垦区优势特色产业的竞争力。   张力夫强调,要实行产业开放,加速二三产业的发展。海南农垦建垦50多年来,都是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运行,很少有社会资本和大的工业项目进入,产业结构单一、资本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则,农业风险较大,举债发展也相当困难。为此,未来5年,垦区要把产业开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在走出去到境外发展橡胶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和大项目,进行联手合作开发,在垦区兴建起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能力强、产业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利润增长点多、经济效益佳、能够切实给职工带来实惠的新兴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促使垦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二三产业超过一产,成为垦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张力夫指出,结构调整要充分调动农场和职工两个积极性。在结构调整中,总局要给予农场更多的自主权,农场则要从实际出发,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脱离实际。要让职工群众从结构调整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南吕在结构调整中,结合农村并场队多的实际,引进万头养猪场,采取公司+农户的养殖方式,使职工群众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实惠。各农场都要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进行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中,还要注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引导职工投资、投劳发展二三产业,使职工成为投资的主体。南田发展芒果产业的做法就值得借鉴。该场的4.5万多亩芒果,全部是职工投资经营。成为投资主体的职工,不但使南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同步进行,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构建起了民营经济唱主角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系。   张力夫强调,要更多的关注民生,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职工群众。发展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要注重老百姓能否在发展中得到实惠和实实在在的利益,否则,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发展的着眼点要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垦上,要更多的关注民生,要充分考虑到职工群众的就业、收入的增加、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垦区还有大量的下岗工人,就业的压力相当大。在鼓励职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产业转移的同时,还要组织劳务输出。劳务输出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和组织化管理。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由企业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职工的劳务素质和就业技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和理顺分配关系,注重社会公平,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职工群众,使垦区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