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亟需减少地方政府动用资源的能力
- 时间: 2006-04-26 09:12:5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专讯 点击:
-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4月24日上午在京发布《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06年春季报告》,预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为20%,规模将达到107880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GDP增长率将达到9.6%左右。报告称,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在发布春季报告的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座谈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如数家珍: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7%。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固定资产形成占GDP的比重)始终比较高,2000年是34.8%,2004年是41.4%,2005年预计42%以上。这种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何固定资产投资率居高不下?”郑京平归因于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资本投资项目对外商紧闭大门。郑京平认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偏好投资固定资产,有了钱便盖房、做实业。而股市、债市等可直接投资的金融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投资品种单一、规模小、品质不高等因素也导致了企业和个人选择更为稳妥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外商进来主要也选择固定资产投资,原因是资本投资项目不开放。其他因素还有地方政府推波助澜,及“十一五”开局因素等。其实,固定资产投资偏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仍然很大,今年正值地方政府换届,新一届上任之后,为了追求政绩,往往加快地方项目投资。事情已经越来越清楚,当前中国的投资狂潮,其主导者不是别人,正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外资和民资则似乎是在“搭便车”。而所谓宏观调控当然也就是政府行为,这就好比是让政府的左手去调控政府的右手,又能会有怎样的效果?回顾一下从2004年以来至今的实践,就不难得出答案。解决之道唯有减少地方政府能够动用资源的能力。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透露,防止投资过热,中央有关部门目前已经派出工作组赴地方检查投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