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敬琏:不少企业家才能被运用到非生产性领域
- 时间: 2006-04-27 09:32:5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每日财经专讯 点击:
-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期与人合作撰文认为,企业家一方面从事了大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生产性活动,而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企业家才能被运用到非生产性领域。政府依然掌握着大量重要的生产资源的分配权和控制着一些重要市场的进入,所以也给企业家提供了进行非生产性活动的激励。这些非生产性活动包括:1、双轨制下的寻租行为。由于调拨价和市场价差距悬殊,如果有人能够拿到低价物资,无论他是再到市场上出售,还是用于生产,都能够得到暴利。根据经济学家的计算,我国租金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例1987年约为20%,1988年约为40%,1992年约为32.3%,如此巨大的租金总额反过来又诱使政府官员更加具有“设租”和“造租”的动力,从而使得腐败愈演愈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地和资本分配上的腐败行为仍然层出不穷。2、借助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来保证合同执行。为了解决跨地区交易中存在的合同执行问题,企业家必须设法与交易对象所在地的地方官员搞好关系,通过他们所掌握的行政权力来获取合同执行的保证。为了确保地方官员愿意承担合同保护人的职责,企业家必须要承诺与他们分享交易的总收益。企业家寻求地方官员的保护其本意是获得合同可能被违反时的一种救济,但是,这种力量反过来也往往构成对交易对象的利益侵犯。3、“放权让利”改革带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管理层可以利用自己的控制权采取多种手段来侵夺公共财产。一种常见的做法是通过多种形式把国家“大金库”的利益输送到自己“小金库”中去,典型的情况如国有的证券或期货公司管理层“赚了归自己赔了算国家”。另一种办法是通过下属机构(包括下属企业)侵占公共财产。为了方便利益输送,国有企业往往形成层层控股的“多级法人制”,有的甚至多达8层。近年来企业家才能配置的变化导致的结果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当企业家创业动力弱化,社会就业机会增长放缓。而以寻租为主要形式的腐败在中国日趋严重,渗透到各个权力部门时,这种机会不平等所带来的收入差距就成为当前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原因,进而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