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三化”能否成为垦区二三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 时间: 2006-05-15 08:51:5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二三产业的发展再次被推向前台,成为垦区舆论关注的热点,缘于今年召开的海南农垦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二三产业发展行动。它是未来5年海南农垦推进“六大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垦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   集团化:助推二三产业做大做强    在2004年召开的海南农垦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汪啸风提出,农垦一定要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并使二三产业逐步成为农垦经济的主体。   海南农垦总局局长吴亚荣在参加今年的农垦工作会议总局直属单位的分组讨论中,重点谈了二三产业发展的问题。他强调,发展二三产业,要转变思路,注重效益,盘活存量,做大增量……   从省领导到总局领导如此关注垦区的二三产业,足见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产短腿,三产偏小,这是今年农垦工作会议对垦区二三产业现状的定调,那么未来5年垦区二三产业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此次农垦工作会议作出了如此勾画:以三叶药业有限公司为基础,组建农垦药业集团公司;整合农垦木材加工优质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农垦木业集团公司;在原海南农垦橡胶木业有限公司基础上,通过增资扩股,组建海南农垦家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农垦主要热作、水果等资源,以万嘉果热作集团公司为龙头,组建农垦热作集团公司;以培育壮大神泉集团整合南部地区的芒果、瓜菜资源;以“白沙绿茶”等知名品牌为支撑,整合垦区茶叶资源,构建农垦茶叶集团;在完成海南农垦城开发建设总公司股份制改制的基础上,组建海南农垦房地产股份(集团)公司;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海南农垦旅游集团的组建;到2010年末,力争在木材加工、医药制品、农产品加工、肥料等行业发展3―4个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专业集团公司。   不难看出,集团化是垦区做大做强二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以集团化作为推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实现形式是意料之中,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发展思路。”垦区一些中层领导、业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有如此相近的看法。2004年,省农垦总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以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的“三化”思路发展垦区经济,并在2005年3月底成功组建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就为集团化的形式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要以集团化的形式推进垦区二三产业的发展呢?各界人士在回答这一问题时,答案各有侧重,有的说有利于引进人才;有的说有利于整合资源;有的说可以有效发挥规模效益,推进体制创新。   其实,以集团化的形式推进二三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据了解,目前,集团化是广东、黑龙江等多数兄弟垦区改革的主要模式,也是发展的重要方向。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在2003年12月26日召开的全国农业农垦工作会议上指出,各垦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只有推进集团化,才能有效整合垦区资源,保护和发展农垦先进生产力,提高农垦的市场竞争力。   对海南农垦而言,借助二三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垦区经济蛋糕是历届总局领导班子的决策思路。之所以没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普遍的说法是,体制性障碍是最根本的拦路虎。长期以来的场自为战、条块分割、分散经营的体制格局,使资源无法统一优化配置,抱着金饭碗讨饭吃;资金不能统一调配,难于集中使用办大事。这种体制性障碍在土地资源用于农业开发接近尾声,垦区急需向二三产业转轨的今天表现得尤为突出。   追溯垦区发展历史,可以看到,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海南农垦不是没有好的发展机遇,而是体制性障碍错过了许多极好的发展机会。在上世纪80年代末垦区就策划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拟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除椰子项目被否定外,其余推介的近10个项目,都得到世界银行的认可和支持,可是组织农场落实时,场自为战的体制却成了拦路虎,使垦区痛失发展良机。   如何改变“各自为战”、“小而全”的体制格局,实现规模效益,促使垦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海南农垦50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集团化无疑是上上之策。   股份化:助推二三产业体制创新    以股份化为核心内容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此次推进二三产业发展行动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翻阅今年农垦工作会议材料,“打破产权单一”、“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东”、“股份制”、“产权多元化”、“资产重组”等词组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省农垦总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总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股份制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为手段,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步伐,实现国有资本转向整合和发展橡胶加工、木材加工、医药制造、旅游休闲为重点的优势企业。“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抓好石碌水泥厂、那大机械厂、八一糖厂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事实上,以产权多元化为指导思想,以股份化为核心,通过各种招商引资活动,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二三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段时间以来,沃尔玛、越南橡胶集团公司、珠江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财团纷纷登陆垦区,考察农产品流通、橡胶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旅游等领域并签约达成投资意向,有的已有实质性的投资举措。总局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显示:去年,垦区通过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已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等共签定协议或合同项目6个,投资额达40亿人民币,合作项目均为二三产业。总局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项目落户农垦,为改变农垦的产业结构单一、二三产业短腿现象将起到促进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垦区的450多家局属、场办二级企业经过租赁、拍卖、股份形式改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悉,目前已有相当部分改制企业显露生机。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止,已易主民企的400多家二级企业,共投资近2000万元盘活企业。这450多家二级企业涵盖了橡胶木加工、运输、建筑、建材、供销、修配等行业。其共性之一是产权单一,绝大多数是总局或国有农场独资、绝对控股的企业,尤其是426家场办二级企业完全靠国有农场投资输血过日子。    其实,垦区二三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解决资金问题仅靠垦区自身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最好的路径选择就是融资!   与以往发展二三产业不同的另一个亮点是,此次提出了依托境外资源,大力发展境外工业。据悉,“十一五”末,垦区要在境外建设3家年产值3000万美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这意味着垦区发展二三产业不但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走出去的垦区二三产业同样是股份制的”总局高层领导曾作如此表态。   产业化:助推二三产业升级提速   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垦区已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实施的效果为什么总是不尽如人意呢?有关人士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认为:产业观念弱,市场意识淡薄。体现在产业链脱节,产品的产、供、销、服务未能形成“四位一体”的产业体系,观念仍在为生产而生产的怪圈里打转,未能从整体上升级到为市场而生产的现代产业理念。这些问题在旅游、农产品流通、房地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旅游业为例,垦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旅游产业发展却不尽人意。深层次的原因是垦区一些企业产业观念淡薄,没有把旅游作为产业来投资经营。另外,各企事业单位的宾馆、旅店、招待所都是以接待公务、会议和探亲人员为主,造成企业开拓市场动力不足。据了解,除了各农场开发的旅游景区,农垦系统还创办了一批关联性旅游企业,比如海口鸿运大酒店、嘉宾大酒店、琼海东升大厦、儋州中旅宾馆等。此外还有一家从事国内游业务的海口鸿运旅行社。农垦旅游管理资深人士陈庆章说,酒店、宾馆是旅游接待物,旅游景区是旅游吸引物,旅行社则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农垦系统的景区、酒店、旅行社同属农垦资产,但彼此间往往相互独立,各自为政,造成了旅游产业链的脱节,关联度低,使资源难于有效整合。   其他行业的产业化情况也大致如此。瓜果菜种植是垦区经济的大头,虽经多年努力,但在产、供、销、精深加工的一体化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果贱伤农等产销脱节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此次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总局决策班子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特意强调,以产业公司为主要龙头,打造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互动能力强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二三产业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密切的农产品保鲜加工和农用工业、市场流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在行动原则中则指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产业意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围绕资源发展产业,围绕市场开发产品,满足消费客户需求。在行动目标中提出,第二产业要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国家级和年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的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三产业要在流通组织集群、品牌建设、基地与市场对接、旅游业有大起色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在产业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根据市场的需求容量,总局决定以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公司为主体,分别在三亚、万宁、儋州新建3座专用肥料厂,并达到年产各类橡胶专用复混肥料15万吨的生产能力。   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必将助推海南农垦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垦区经济的主体和职工致富奔小康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