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调整要调出最大的效益来
- 时间: 2006-06-14 09:35:33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结构调整要调出最大的效益来
2006-06-14 07:26:40
本报讯 (记者 易家凡 通讯员 彭青 范 曲 秋 英)6月5日~7日,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在基层考察垦区职工增收典型示范队300例工作时指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职工收入是职工增收典型示范队300例的首要任务,调整产业结构的思想要更开放一些,思路要更宽广一些,步子要更大一些。要调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来,调出新的观念来,调出商品意识来。
自开展职工增收典型示范队300例活动以来,垦区各单位的开展情况怎样,是张力夫一直关心的问题。为此,他特地抽空深入到西达、红光、乐中、山荣、保国、保显等农场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创建情况,指导创建工作。
张力夫指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搞好创建工作。职工增收典型示范队300例创建活动,是省农垦总局党委响应海南省委开展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收2000例活动,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而开展的,是为了加快垦区基层生产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垦区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示范带动作用增强的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垦建设的具体行动。结构调整是个大问题,它关系到职工增收,关系到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二三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职工收入典型示范队300例活动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重视此项工作,并将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张力夫强调,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调出最大效益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职工增收典型示范队300例的首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职工收入,调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来。要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从发展的眼光,从全局的高度,搞好产业结构调整。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快步子,放胆调整。土地是垦区最大的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垦区的土地产出率还相当低,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还大有文章可作。各单位在结构调整中,要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土地的潜力,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做到低效作物让路于高效作物,粗放经营让路于集约经营。
张力夫指出,结构调整要有超前意识,调出新观念来。目前,垦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还较低,资本的原始积累远没完成,只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没有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不加快发展,3~5年后,垦区的职工收入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为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和新的观念,必须要搞好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必须要与转移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与寻找新的生产生活门路结合起来,与调优调精调强产业结合起来。
张力夫强调,结构调整要跟着市场走,调出商品意识来。目前,垦区非胶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职工的商品意识不强,产品销售的渠道不畅,种养出的产品难以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产出率低,职工增收困难。为此,各单位在结构调整中,要积极培育职工的商品意识,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最赚钱,我们就生产什么。结构调整是无止境的,是动态的,是随着形势发展而发展的,因而结构调整要紧紧跟着市场走,市场需求是调整的方向。要在结构调整中增强商品意识,要在商品意识提高中促进结构调整。
张力夫指出,要综合创建,提高创建水平。生活富裕、队风文明、社会和谐、环境整洁、管理民主,是职工增收典型示范队300例的内在要求。结构调整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产业是创建生态文明队(村)的基础,没有好的产业,没有职工增收,创建生态文明队(村)就成为一句空话。有了好的产业和稳定的收入作支撑,生态文明队(村)创建就有了物质基础。为此,产业结构调整一定要与生态文明队(村)的创建活动相结合,要将结构调整与创建活动一起抓。同时,生态文明队(村)的建设,不能停留在建几幢房子、硬化几条道路的水平上,而是要着力于提高职工群众的文明意识、法制观念和科学文化水平,要把提高人的素质贯穿于整个创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