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坳里的和谐音符
- 时间: 2006-06-21 09:14:53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开栏的话:
今天本报推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垦――文明生态队建设扫描》专栏,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近年来海南农垦在文明生态队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好的典型进行扫描,旨在推动垦区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垦建设,敬请读者垂注。今天刊登的《山坳里的和谐音符》作为开篇,全面介绍了芙蓉田十九队在创建文明生态队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目前,芙蓉田用于文明生态队的创建资金达1250万元,文明生态队覆盖率达88.8 %,其中有12个被省农垦总局党委评为文明队标兵,十九队受到了省文明办的表彰。芙蓉田文明生态队的创建工作已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愿芙蓉田的做法能给予其它单位启迪和借鉴。
上午10时,紧挨着芙蓉田十九队队部的收胶站,开始逐渐热闹了起来。只见三三俩俩收胶归来的人们,在称完胶水后,一字排开地坐在绿荫掩映的台阶上,开始清洗胶桶,拉起家常来。欢笑声,合着胶乳的芳香,飘向遥远。
这是记者近日在芙蓉田农场十九队采访时,见到的一个场景。尽管胶工们凌晨两点多钟就起床开始劳作,但他们的脸上读不到疲劳,而是写满了微笑……
自己家园自己建
十九队坐落在一个四周被橡胶林环绕的山坳里。全队20多户人家,70多口人。一条火车道从队部旁边擦肩而过。幢幢平房依山势而建,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绿得沁脾,香得醉人。条条水泥道路上,少见纸屑杂物。家家窗明几净,户户干净整洁。
“3年前的十九队可不是这样。”参与了文明生态队创建活动全过程的该队副队长刘汝峰,一五一十地向记者介绍起了十九队的变迁。3年前,四周被农村包围的十九队,治安较为混乱,邻里关系较为紧张。队部地势高低不平,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晚上出门要靠手电筒照明,生存环境较差。2003年,十九队被农场列为文明生态队创建单位后,一场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创建活动就此展开。
文明生态队建设,工作量大,资金投入量大,标准要求高。为了建设高标准的职工住宅新区,农场首先对营区进行了合理规划,做到园林路,布局合理,整齐有序。为了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该场采取了农场、生产队和队职工几个一点的办法,共筹措资金47万元,新建和改造职工住房近600平方米,使全队20多户人家全部住上了厨房、户厕配套的平顶房,职工住房难就此成为历史。在改造环境中,职工上午割胶,下午义务平整土地,铺设水泥道路,修建活动场所,种植花草树木。他们相继投工1200多个,清走垃圾160多车,平整地形填土石1200多立方米,铺设水泥道路516平方米,修建挡土墙200多米,挖排水沟120米,种植草皮400平方米、各种树木近100株。在铺设篮球场水泥地板的24小时中,全队职工齐上阵,干部不休息,职工轮班上,当时还是割胶班长兼队电工的刘汝峰,一人开了24小时的搅拌机,许多职工的手都打起了血泡。记者问刘汝峰累不累,他回答说,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身体累,但心里乐。
不吵架来不赌钱
“我们十九队的职工,不吵架不赌钱。”说此番话的是夺得5月全队产胶冠军的胶工梁秀芬。陪同采访的场党委副书记赵艺文道出缘由,十九队之所以有这么纯朴的队风,得益于文明生态队的建设。
文明生态队的建设,改变了十九队的环境脏乱差,但要使分别来自四川、广东、广西、海南等五湖四海的职工们,能够融洽地在一起生活工作却并非易事。为此,该队党支部制定了《队规民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职工的行为进行规范。比如卫生制度。该队对居民区的环境卫生实行负责制,职工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队干部负责办公区的卫生,每周一次集体卫生大扫除。正是这一制度,使该队自文明生态队创建以来,环境卫生一直保持干净整洁。比如学习制度。该队每月不定时地组织职工进行学习,加强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教育,使职工树立起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又比如民主集中制度。该队坚持大小事务公开,民主决策,特别是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充分征求职工的意见,认真加以解决。所有的制度,队干部带头遵守,要求职工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该队党支部还将文化室作为加强职工思想教育、融洽干群关系的有效阵地。近年来,茶余饭后,文化室成为了职工去得最多的地方。职工们在这里下棋打球,看书读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交流致富经验,传递种养信息。文化室成了传递文明、交流思想、沟通心灵、增进友谊的重要场所。
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文明熏陶,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得到了提高,讲文明、讲团结、讲奉献的新风尚得到了树立。以往职工间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吵架打架现象没有了,因赌博引起的邻里矛盾和家庭纠纷杜绝了,垃圾乱丢、污水乱倒、柴火乱堆的陋习改变了。平常里,邻里家有什么困难,大家相互帮助解决,公共卫生秩序,大家共同遵守,整个生产队呈现出一派和谐安谧的景象。
年年收入超万元
遇见陈允雄,恰好在她割胶归来的时候。这位1990年就来到十九队,并一直从事割胶工作的割胶标兵告诉记者,去年,她们夫妻俩仅割胶收入就达2.4万多元,今年5月,她收入1800多元。该队队长赵日奎告诉记者,像陈允雄这样的收入,在十九队较为普遍。近年来,职工劳均收入年年超万元。
十九队职工收入之所以能够年年超万元,在于该队在创建文明生态队中,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来抓。1976年建队的十九队,原来是种植水稻,1980年开始种植橡胶,全队植胶面积1095亩。近年来,该队认真抓好橡胶管养割,胶工们把胶园当成自家的菜园来经营管理,认真割好每一刀,管好每一株树,管理水平和亩产量在全场一直名列前茅。全队18名胶工,几乎全是一级割胶技术,连续两年获得了农场的割胶技术奖,先后5次获得了场干胶生产竞赛达标奖。高水平的管理带来的是橡胶的高产量。2004年,该队橡胶单株产量4.27 公斤,亩产110.9 公斤,胶工劳均收入1.6万多元。2005年,尽管受到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但单株产量仍然达到3.33 公斤。
橡胶主业紧紧抓住不放,职工自营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为了引导职工发展种养业,该队充分利用种养大户覃师扬这一典型,积极引导职工发展种养业。目前,全队职工共种植龙眼、荔枝、甘蔗等经济作物150 亩。去年全队职工自营经济劳均收入5600元,自营经济成为了职工的第二经济来源,成为了职工的致富经济。
(本报记者 易家凡 通讯员 林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