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碱地上崛起的文明新村
- 时间: 2006-07-11 03:57:5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三江农场上园村,正如她的名字一样――一个园林般的村庄。这里湖光潋滟,绿树成行,让人很难与昔日一片荒凉的盐碱地联系在一起。上园村村民为了建设自己的家园,自发筹资投劳,共建文明,使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该村先后投入73万多元,硬化主道路1100多米,硬化村巷路面4条,改造环村道路1200米,绿化美化道路3条;建起多功能娱乐中心1间,灯光球场1个,和一口面积达20亩的人工湖。该村继2003年成为三江农场第一个文明生态村后,2004年又被评为省农垦总局文明生态村标兵,2005年被评为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并获全省表彰。
农场领导重视支持
把上园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在三江农场曾有过片面认识,认为搞文明生态村建设投入资金大,涉及面广,引发出的连锁矛盾多,出力不讨好,因而重视不够。通过学习和提高认识,三江农场首先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建设文明生态村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要带领群众全面实现小康,除了物质生活要富足,还要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
认识提高后,三江农场很快便成立了文明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场长王正鹏任组长,副场长柳文龙任副组长,职能部门的同志为组员。同时,要求上园村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人员由队干部和村骨干分子参加,真正做到了文明生态村建设上下有人抓、有人管。场党委还及时把省农垦总局关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有关文件印发到各村、队,使群众对建设文明生态村心中有数、有谱,为解决各种矛盾打下了基础。同时根据上园村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为此,场领导小组先后8次深入到上园村,走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小巷,实地查看,制订规划。在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大大小小矛盾,场领导小组不止20次赶到现场,和村队干部一起商量研究,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困难。村里的群众被感动了,他们说:“在上园村的每一条硬化道路上、绿化道旁、娱乐中心边,都留下了场领导的足迹。有这样的领导关心我们村的建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齐心协力把自己的村庄建设好呢?”
在改造环境的同时,该场还积极引导上园村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提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市吃市、靠路吃路”的发展方针,促进了海、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了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近几年,该村的海、淡水养殖业年均收入就达150万元,户均年收入达3万元。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养殖户有15家,5万元以上的有近20家。
富裕后的上园村村民,投资新建住宅,改善居住条件,最高的1户村民投入40万元。如今的上园村,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程控电话,看上了彩色电视,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摩托车,还有30多户添置了小汽车。
旅外侨胞慷慨资助
搞文明生态村建设,光喊口号、纸上谈兵行不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三江农场根据上园村是个大村,人口多且95%以上的村民都有亲属在国外、港澳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心在筹资问题上引导村民打好“侨”牌。于是,场领导广泛发动群众,通过群众主动上门或以书信形式与亲属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资助。这一招果然奏效,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上园村的华侨捐款就达14万多元人民币。
该村上世纪70年代到香港定居、现已60多岁的何和智先生得知村里要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消息后,立即放下个人生意专程从香港回到上园村参加创建活动。为了筹集资金,他四处奔走,动员在香港的乡亲和旅泰华侨捐款支持家乡办公益事业。在村里,他又和村领导小组成员欧茂山、符祥明、何墩椿、欧帮明、许书富等人,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捐款,在他和村领导小组的努力下,该村共筹集资金达50多万元。
资金筹集到了,如何把有限的资金一分不少地用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上,是三江农场党委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该场对省农垦总局下拨的文明生态村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对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每一项工程都事先做好预算,工程造价必须经领导小组讨论后,向社会公开招标,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属村民集资款项的,则由村领导小组集体讨论施工,工程预算向村民张榜公布。
场领导在文明生态村建设过程中的做法深得村民信服,大大激发了上园村村民搞好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积极性。
男女老幼积极参与
上园村村民认识到,建设文明生态村既受益于自己,又造福于子孙,因而大家都把建设文明生态村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热情高,风格高,干劲足。只要建设需要,不论是白天黑夜,不论是平整地基、清理垃圾、修筑排水沟,还是拉土填低畦池,全村男女老少不计报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60多岁的何和智先生,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在修筑村门和环村水泥大道时,他既负责购买材料,又负责抓工程施工质量。有时施工队加班干到凌晨一、二点钟,他也一直坚持到一、二点钟,现场监督施工,直到收工才回去休息。80多岁的老人何墩椿,也不甘落后,除了带头捐款300元外,他每天还拿起锄头参加义务劳动,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在校读书的欧亚扬、许声昌、何和江等10多名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回村与村民一道参加义务劳动。据统计,上园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共投入义务工2668个。
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过程中,上园村村民舍小家顾大家的事随处可见。村里搞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时,在平整的3亩多土地中需要砍伐95株果实累累的椰子树。村民符祥明得知这一消息后,二话没说,率先将自家的50株树全部砍掉,不要分文赔偿。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村民纷纷行动起来,没几天时间,95株椰子树全部被砍掉运走。
上园村村民95%以上都有养殖基地,建设文明生态村时,正值冬管清塘季节,不少村民为了把劳力、精力放在生态村建设上,有的人推迟清塘工作,有的人花钱请工帮助清塘,而投入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义务工却一天都不少。村干部何和英,有养虾基地10多亩,清塘工作量大,但他为了带领村民按时完成生态村建设规划,置自家虾塘于不顾,一心一意扑在文明生态村建设中。
上园村村民就是这样,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他们,他们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热情也一天比一天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