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胎翻新:循环经济造就的财富新贵
- 时间: 2006-07-31 08:50:0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中国化工报 点击:
- 在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近日组织召开的全国轮胎翻新再制造标准、技术研讨会上,记者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少房地产投资商退出或者正要退出房地产这个暴利行业,转而进军轮胎翻新再制造产业。青岛科技大学(原青岛化工学院)橡胶专业科班毕业、在轮胎翻新再制造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上海裕浩轮胎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裕平,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翻胎产业的春天来了。"
地产投资商缘何青睐翻胎产业
记者在全国轮胎翻新再制造标准、技术研讨会上遇到了一位地产界的代表巴根,他是深圳市家德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家德实业目前主要从事住宅、商业场所的开发和经营,并涉及物业代理销售、物业管理等行业,是深圳市龙岗区房地产投资经营品牌企业。巴根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开始动真格的了,他听说翻胎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所以来到会上进一步了解情况。
四川省新都三益轮胎翻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晓、总经理李春泉兄弟俩过去是从事房地产和商贸业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俩发现了翻胎业的潜在商机,于是在2003年底双双进入翻胎行业。此后,李春晓还把在国外留学的儿子也叫了回来,让其加盟自己的企业。目前,三益轮胎翻新公司年产各类翻新轮胎近14万条,是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全国轮胎翻新行业2005年度十佳企业之一。龙奔(青岛)翻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谷金山在回国办厂之前从事过房地产和橡胶期货,凭着他多年的投资经验,他认定翻新轮胎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于是他与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轮胎翻新企业―――美国奔达可公司紧密合作,于2004年在中国开办了一个世界一流水平的翻胎企业。
无锡翼龙航空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仁然以前也从事过房地产业,后因看好航空轮胎的翻新,于2000年涉足该领域。目前,翼龙航空设备公司是我国惟一一家民用飞机轮胎翻修企业。
当然,青睐翻胎产业的还不仅仅是房地产投资商,许多跨国公司也普遍看好中国的翻胎市场,美国奔达可、法国米其林、美国固特异等公司纷纷来华建厂。马来西亚顺行树胶制造厂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布莱恩·史密斯认为,中国的轮胎翻新行业蕴含着巨大潜力,将会成为中国市场的新亮点。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会长姜治云也认为,轮胎翻新再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中国完全可以成为轮胎翻新再制造基地。
循环经济为翻胎产业唤来春天
2004年9月,国家发改委首次主持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此后,在《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均被列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今年"两会"期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发展循环经济"那一章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废纸、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和废弃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废旧轮胎"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同时在"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专栏中提出,要建设若干轮胎翻新再制造示范企业。
据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会长姜治云介绍,由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消费国和最大的橡胶进口国,70%以上的天然橡胶依赖进口。与此同时,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轮胎达1亿条之多。因此,充分回收利用我国的废旧轮胎,对缓解我国橡胶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防治"黑色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的轮胎翻新率与发达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05年,全国生产翻新轮胎约900万条,仅占当年废旧轮胎产生量的7%左右,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轮胎翻新率一般在10%~15%。中国轿车轮胎的翻新率为零,而美国为14.8%,欧盟为28.8%;中国航空轮胎的翻新率为20%,每年有20多万条航空轮胎被送到香港或泰国去翻新,而美国航空轮胎的翻新率为90%;中国大型矿山轮胎的翻新率为20%,美国则在80%以上。这种差距,意味着中国的轮胎翻新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刘裕平所说的"翻胎产业的春天来了",还不仅仅指政策方面的利好和市场的潜在空间,作为翻胎行业的资深企业家和技术专家,他还看到了投资翻胎产业的一系列技术利好:路面条件变好了,轮胎质量提高了,物流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愿意使用翻胎了,翻胎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以及国家限制超载等,这些都为翻胎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现实机遇。刘裕平自然也不失时机地在江苏启东投资建设了一个占地30亩的新厂。
投资翻胎产业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轮胎翻新再制造产业虽然前景无限,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因素制约着这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技术落后和胎源紧缺是翻胎产业面临的两个主要难题。
据姜治云介绍,我国轮胎翻新再制造行业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依然是该行业最大的软肋。在全国400多家翻胎企业中,热翻工艺仍占主导地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预硫化翻胎新工艺只占40%左右。
针对技术问题,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本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的"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近日在上海成立了轮胎翻修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挂靠在2005年度全国轮胎翻新再制造行业十佳企业之一的上海裕浩轮胎有限公司。裕浩公司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能够实现自主开发的轮胎翻新再制造企业,拥有一批从业多年的翻胎专家,并且形成了从设备制造到胎面胶、垫胶、修补材料的生产再到轮胎翻新的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该中心还争取到了橡胶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实现了产学研结合。
裕浩公司董事长刘裕平兼任研发中心的执行主任,他向记者介绍了中心的近期工作打算:一是对轮胎翻新再制造行业的两个关键设备―――轮胎打磨机和翻胎检测设备进行重点攻关,提高它们的自动化程度,结束"跟着感觉走"和"手敲、耳朵听、眼睛看"的时代。二是实现修补材料、设备的国产化,以替代进口,降低翻胎企业的生产成本。据介绍,裕浩公司自主开发的的包封套今年底就能批量投产,能够达到进口同类产品水平,但价格至少便宜1/3;他们还自主开发出一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挤胶枪,而价格不到进口设备的1/3。三是开发更高水平的低温硫化工艺,通过原材料的研制,实现80℃×2小时低温短时间硫化。此外,研发中心还计划开发新的胎面胶―――复合胎面胶。对于突破翻胎产业的技术软肋,刘裕平胸有成竹。
此外,旧轮胎胎源紧缺使翻胎行业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困境。据姜治云介绍,不是所有轮胎都可以拿来翻新的,只有在最开始就设计允许再次翻新的轮胎才可以循环利用。他建议国家制订科学的轮胎产业政策,使新轮胎在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就考虑到轮胎的翻新。
新闻链接
轮胎翻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典范
大力发展轮胎翻新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减少用于生产轮胎的橡胶资源和其他原材料,而且可以节约进口橡胶所需要的外汇。以标准的载重汽车轮胎为例,翻新1条旧轮胎与生产1条新轮胎相比,可以节省橡胶9千克、炭黑4千克、钢丝帘线3.4千克、石油18千克、钢材1.75千克。此外,翻新轮胎的价格仅为新轮胎的50%左右,而行驶里程可达新轮胎的80%以上,有的甚至能超过新轮胎的行驶里程。以大型矿山用的3600R51轮胎为例,这种轮胎只有法国的米其林、美国的固特异和日本的普利斯通这三家公司能够生产,进口1条新轮胎约16万元,而翻新1条同类规格的轮胎只需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