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降低菜价政府应有所作为
- 时间: 2006-08-11 10:56:3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特区报 点击:
- 从8月5日到8月10日,本报对海南菜价过高的问题进行了6天的连续报道,用案例和数据剖析了海南菜价过高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该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各大网站进行了转载。针对其中一些焦点问题,部分学者和人大代表也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焦点一
菜价过高有没有影响百姓生活?
海口市人大代表、海口市党校王副教授:如果物价指数太高,就会相对降低实际工资收入和货币购买力;如果货币购买力太低,而工资没有上涨,自然会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海南的岛屿经济特点决定了其自身经济发展有许多局限性,在岛外产品流入岛内的过程中,在流通环节必然会增加成本,而菜价密切关乎民生,价格太高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会学专家、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那种认为高菜价对百姓生活影响不大的说法是错误的。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主要消费品,菜价过高肯定要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尤其是对那些并不富裕的家庭。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让海南的菜价,尤其是海南的肉、蛋价格降下来,而不是停在嘴上说说。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志武博士:海南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大部分家庭也就是刚刚解决温饱,高菜价肯定会影响到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但对中高收入者影响不会很大。低收入者可以到边缘市场买菜,这样可以适当降低生活成本。
焦点二
如何解决岛内供应不足矛盾?
海口市人大代表、海口市党校王副教授: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竞争自然会引起价格的上涨,最终的“受害者”肯定是老百姓。因此正常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有竞争的,这样通过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优胜劣汰,价格将会回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尺度内。
社会学专家、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解决岛内供应不足的方法很多,但通过人为因素让海南蔬菜、肉、蛋维持高价位而扶持企业的做法不是一个好办法,毕竟海南人收入低,不适合高物价。关键的还是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针对海南目前个别企业“一家独大”的情况,政府还是应该采取行政手段加以干预。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志武博士:我一直在研究农业经济,我发现无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企业要想“一家独大”,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海南能出现这种局面,确实非常蹊跷,不知道有没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不管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竞争不力和供应不足的矛盾已经摆在了海南人面前。在海南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时候,政府对农产品企业进行扶持,扩大他们的规模,进而扩大海南农产品市场的供应,初衷是好的。但发展到现阶段后,既然已经出现了竞争不力的局面,政府就要想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境。
海南最好能继续引进外来资本,或组织海南的企业联营,鼓励他们在海南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业,岛内上规模的企业多了,既可以保护海南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又能在内部形成竞争,价格也就自然降下来了。
焦点三
政府该不该将宝押在企业身上?
海口市人大代表、海口市党校王副教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就是宏观调控,负责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等,而对于竞争性产品(如蔬菜和日常食用品)就应该放开,由市场自行调控,根据供求关系来调整价格,政府也不应过多干预;但当市场无力调控时,就应该由政府出面,如“菜篮子”工程专项基金来对企业进行补贴,不应该由百姓来承担。
社会学专家、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出于发展海南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需要,政府对部分企业进行扶持,想法是好的,但不应该忘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性。无论企业对缓解海南农产品的紧张做出过多大贡献,政府都不能将宝押在企业身上,毕竟老百姓付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现在,而期望的回报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海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志武博士:我对世界的农产品生产状况有一些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对农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保护,或进行明补,或通过技术手段阻止外国企业的进入。海南要发展畜牧业,又没有资金明补,怎么办?就只好通过市场来进行暗补了。作为一种短期行为,这种做法还是有其合理性的,无可厚非;否则的话,没有人来投资,海南就只能永远落后下去,希望大家对海南扶持种植、养殖企业的做法多鼓劲。我相信,这种菜价过高的局面不会维持很久的,海南市民迟早能吃上便宜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