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林深处的小康家园
- 时间: 2006-08-22 08:44:4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坐着越野车从乌石农场场部往西南方向,经过近20分钟的路程,在胶林深处一块平地上,8栋浅黄色的两层小楼出现在记者眼前。陪同采访的农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十五队――乌石农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标准最高、质量最好的小康队。
乌石农场十五队地处偏远,山多坡陡,生产条件艰苦,劳作强度大,以干胶生产为主。全队现有橡胶面积1713亩,居民34户,在职职工45人。经过一年多的文明生态队创建活动,十五队实现了住房楼房化、道路硬板化、饮水自来化、卫生户厕化、电视有线化、广播调频化、环境生态化、生活文明化的小康目标。
胶林深处,建起小康家园
坐在窗明几净的生产队办公室里,队领导用枯燥的数字向记者描述了小康家园:全队已建设好32套职工住宅楼,建筑面积2560平方米,配套建设32间平顶伙房,建筑面积736平方米,职工住宅总建筑面积共3296平方米,平均每户职工住宅建筑面积达103平方米;建设一幢面积320平方米集办公、会议、阅览、娱乐等多功能的办公楼,筑水泥主道、人行道,实现居民区道路硬板化;投入5万元,建设一个日流量近30立方米的引水工程,解决职工吃水问题。与此同时,农场还安装了调频广播、有线电视、路灯等,建起了“三室一场一栏”;去年全队完成干胶149.27吨,胶工岗位劳均收入达1.2745万元;职工自营经济总收入23.5万元,劳均达到6200多元。
乌石农场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十五队的小康家园建设项目涉及土建基础、职工住宅楼、办公楼,水电、有线电视、通信安装,硬板化道路、环境绿化美化亮化,办公、文体配套设施建设等,整个预算所需建设资金在200万元左右。
入夜,记者漫步在十五队的水泥路面,各种山花野草、绿化树种混合成不知名的香气阵阵飘过来,职工家庭的灯光、道路两旁的路灯次第亮了起来,一盏盏的灯照亮了胶林深处的夜空,电视声、广播声、球场上的欢笑声混合成交响曲,久久回荡在胶林深处……
党员干部带头,千余平方自建住房拆了
“说实在的,怎么还得感谢生产队的党员干部,多亏了他们带头!” 提起当初的拆迁,乌石农场文明办的领导记忆犹新地说:“开始做思想工作时,我们心里也没底,要动的东西太多了!”
拆迁是创建小康家园中最令人头疼的事,由于十五队的创建规划是整个推倒重建,涉及的拆迁户较多,并且事关职工的利益。
怎么办?从党员干部开始拆,以此作为突破口推动拆迁工作。经过磋商后,形成了这样的拆迁思路。场领导班子成员下到十五队现场办公,讲清利弊,帮助职工排忧解难;场文明办人员和队干部深入职工家庭,抓好宣传动员,做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拆迁。
老队长、党员吕志维带头拆除了刚装修不久的6间住房共100平方米,副队长、党员黄爱金率先拆除了自家的3间住房共60平方米。
看到老队长一砖一瓦的把房子拆了,职工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全队共有15户职工拆除自建住房面积达1020平方米。同时拆除了一大批猪栏、羊舍、菜地等,并且全队没有一人向农场提出过赔偿请求和其它不合理的要求。
互帮互助 共同谱写致富歌
十五队领导告诉记者,在创建小康家园过程中,始终把发展经济摆在核心的位置,组织开展了“六个抓好”、“结对子”等有效措施。胶工覃永辉没结对之前,他的技术总是三级,割胶技术优秀的何飞与他结对子以后,便千方百计向他传授有关磨刀和割胶技巧,通过努力,覃永辉的割胶技术达到了一级。
十五队巾帼割胶班是省农垦在十五队树立起来的“巾帼示范岗”,全班12名来自广西、海南、湖南的姐妹平均年龄已达36岁。但就是这么一个大姐班,在十五队这么一个山高林段陡的地方,连续4年保持干胶高产。去年,她们共生产干胶69.13吨,人均达到5.72吨,占到全队总产量的46.3%,涌现出陈赛风、何敬梅、覃柳春等年产干胶超5吨的割胶能手。
队党支部及时抓住这一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大家,引导大家把心思集中到发展经济方面。积极动员大家利用边角地种植木薯、花生等短平快农作物;利用成片土地种植橡胶、绿橙、槟榔等经济作物。全队目前已种橡胶396亩、绿橙130亩、槟榔170亩,养蜜蜂100多箱。其中职工刘绍松种植橡胶1600多株,开割600多株,产量达到2.9吨,收入3.32万元。职工莫梅贵因地制宜种植木薯,去年收获木薯30多吨,仅此纯收入就有7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