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垦区如何走出护林保胶“难护难保”的怪圈?
  • 时间: 2006-08-29 09:01:3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一天被偷50吨干胶,经济损失100多万元”,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今年发生在海南农垦的事实。   最近,记者从垦区公安局了解到,自今年4月份开割以来,随着干胶高价位的坚挺,垦区护林保胶形势越来越严峻,内外勾结偷胶、群体性偷胶、抢割胶以及偷砍胶树、防风林案件十分突出,截至7月底,据不完全统计,被偷割橡胶达2567万株次,其中破坏性偷割为2126万株次。尤其是儋州等地区以争夺祖宗地为名抢割橡胶越演越烈,至8月中旬止,该地区各农场损失干胶3000多吨。护林保胶的被动状态,造成垦区生产秩序陷入十分混乱局面,至今已损失干胶近万吨,加上各项护林保胶成本,超过2亿多元。   记者在一些农场采访,都遇到一个尴尬事:早上找不到人采访,机关干部凌晨都分头下林段抓“偷胶贼”去了。保国农场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一天起码有十多个小时是在胶园巡逻,轮到双休日也不敢休息,三更半夜都无法睡好觉,下午就没精神抓工作了,但就是这样一天到晚疲于奔命,也是事倍功半,治标不治本,一年到头也要损失近百吨干胶。   据垦区公安局提供的材料表明,垦区造成这种“难护难保”、越治越烦、越治越复杂的严峻形势,内外有因:内因是垦区一些农场内部管理不到位。客观地说,全省一些市县在开展护林保胶中也是下了功夫的,抓获了一批不法分子,打击了其嚣张气焰。不少农场加强护林保胶队伍建设,层层签订《护林保胶责任状》,并坚决处罚了一些参与偷胶的职工,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 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不少农场胶工利用手机发短信、在山旮旯里跟你转悠打“游击战”等手段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给护林保胶增添更大难题。外因是非法收购站(点)泛滥成灾,冲击国有橡胶。据悉,今年各地农业部门批准设立的民营收购点为761家,比去年多130多家,变相设立的非法收购站(点)近千个,引发了偷割、抢割国有胶的不法行为愈演愈烈。另一个更严重的外因是,一些市县如儋州、白沙等地的较大型的民营胶加工厂,背后有“无形的手”即一些看不见的官商勾结,造成执法环境相对复杂,执法风险不断增加。   反思垦区的护林保胶,为什么长期以来年年抓护林保胶,年年感到头痛,成为农垦人“心中永远的痛”?为什么全省200多万亩民营橡胶与300多万亩农垦胶园挨在一起,交叉错位,但民营胶就很少被偷过,不存在护林保胶问题,而农垦护林保胶问题却越来越难?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一些民营胶老板、农场场长、职工和相关的法律人士。   “遏制源头、狠刹势头”,这是全省护林保胶工作始终贯彻的原则和目标。必须指出的是,垦区长期以来护林保胶的弊端是,偷胶成本低,护胶成本高。主要是执法不严所致。全垦区包括护林保胶专业人员、6万多名胶工、各农场机关干部,以及各市县的警力,大约8万多人每天投入护林保胶,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对付近千个非法收购点,有些抓到偷胶不法分子也是“以罚代法”,不能起到震慑作用。有关人士指出,只有坚决依法开展护林保胶、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护林保胶工作,制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是应当把护林保胶纳入法制轨道,开展严打专项斗争;二是建立胶工内部“不想偷”、“不能偷”、“不敢偷”的机制。现在农垦推行胶园家庭长期承包制,胶工分配比例提高到按产胶20%至24%来提成,这是很大进步。但从根本上说,职工的生产自主权还不够。责任心强的职工,会自觉地参与护林保胶。不自觉的人,在利益驱动下,明知是违法犯罪行为也要与不法分子内外勾结进行偷胶。因此,垦区需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上的改革,让职工有了更多的生产自主权,就会把胶园当成自己的来看待,加上严格“内治”,“内贼”就会逐步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三是把护林保胶当成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一盘棋来考虑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过去民营收购点是由工商部门审批,结果是弊端很多。去年转到农业部门来审批,反而越批越多、越乱,一些地方主管部门不作为,对民营橡胶收购站(点)只发许可证,却少管理、少监督,使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有的地方公务员甚至公开或暗中与民营收购点互相勾结,形成新的地方保护主义。针对这些,有关人士指出,在鼓励大力发展民营橡胶前提下,为了民营胶的质量和效益,可考虑通过省人大制定相关法规,取缔各地设立的民营加工厂,统一集中加工,统一销售。对一些地方各较大规模的民营加工厂可考虑与垦区建立混合所有制,这样一来,偷盗国有胶的“源头”就可以堵住,随着民营胶的质量上了档次,效益提高了,收入不仅没受影响,也会从中得到增加。       (海南日报记者 符耀彩 本报记者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