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之不易的百分之十
- 时间: 2007-01-12 10:19:41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开栏的话: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我们在新年的祝福声中,向2006年作别。2006年的365天,留给了海南农垦人太多太多的印记。在新年伊始,我们像往常一样,对过去一年所经历的大事进行盘点,希望能够给读者全面、立体了解2006年的海南农垦有所帮助,对新一年的工作有所启迪。
“成绩来之不易啊!”
在盘点2006年海南农垦经济发展路径时,搞了大半辈子计划统计工作的省农垦总局发展计划处处长罗速辉,发出了如此感叹。
他说,2006年,海南农垦国民生产总值完成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0%,虽然与全省12.5%的增幅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实属来之不易。因为,这一增长速度的大背景是:2005年18号强台风“达维”带来的“后遗症”,垦区主业橡胶正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儋州部分农场忽然卷起的“退场分胶”风波,而导致的局部愈演愈烈的偷胶、抢胶风潮影响等等。
2006年增长的不仅仅是GDP,据统计年报显示,全年垦区职工劳均收入1.32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3%和9.6%。如果单从数据看,2006年,海南农垦的经济走势还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可以说,还是相当强劲的。如果从全年发展的路径看,2006年又是垦区经济建设极不平凡的一年,正如省农垦总局局长吴亚荣的点评:是多事之年、困难之年、关键之年。
那么,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海南农垦经济建设到底有哪些有圈可点的地方呢?
市场价格拉动,主业减产但增收明显
“2006年垦区经济建设的最大特点是,橡胶主业减产但增收明显,”罗速辉说。在71.2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橡胶主业产值31.5亿多元,比上年增加了7.4亿多元。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在橡胶的总产量比上年减产的情况下取得的,原因在于橡胶销售市场价格的强劲拉动,弥补了减产带来的损失。
海南橡胶产业集团股份公司生产部部长李智全的话印证了罗速辉的观点。他说,受2005年“达维”强台风的后影响,2006年的橡胶生产一开始就情况不妙。橡胶落叶不整齐,加大了防病的难度,一些农场病害严重,影响了橡胶的正常开割。7月份前,东部农场的橡胶老叶不掉,新叶不抽;由于干旱,南部农场发生了黄蜘蛛病害。儋州部分农场“退场分胶”风波愈演愈烈,偷胶、卖胶、公然抢胶风潮“越刮越猛”,是历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外部经营环境差,严重影响了垦区橡胶的正常生产。
面对着严峻的经营形势,垦区始终把抓好橡胶生产摆在各项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紧紧抓住以提高胶园恢复产胶能力为重点,及时解决橡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抓干胶的积极性,有效地避免了橡胶的大幅度减产。全年完成干胶15.7万多吨,比上年减产4500多吨。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垦区强化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了整个垦区大局的和谐稳定。
与橡胶减产相反的是,橡胶价格市场出现的强势。2006年,在国际橡胶市场的拉动下,橡胶价格从开年一开始,就出现了强劲的上涨势头,并一路飙升,最高时每吨达到了2.8万多元。有人说这一价格不理性,是商家炒作的结果;也有人说,这是橡胶价格的真实回归。但不管怎样,2006年的橡胶市场,着实带给了海南农垦实实在在的利益。全年销售橡胶产品13万多吨,平均每吨的销售价格超过2万元,高出2005年5700多元,价格上涨带来的直接效益达到7个多亿。减产增收成为2006年橡胶生产最大的看点。
惠农政策牵动,非胶产业全线“飘红”
与橡胶产业一喜一忧相比,2006年的垦区非胶产业,可谓是全线“飘红”,涨势强劲。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等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牵引了农副渔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市场需求旺,流通渠道畅,价格上扬的可喜局面。罗速辉说,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2006年,垦区的非胶产业涨势一片。无论是热带水果、畜牧养殖,还是经济作物、建筑建材,全在涨声中健康成长。
非胶农业价格普遍上扬,增收明显。涨势最旺的算是胡椒、槟榔等经济作物,前者价格比上年提高40%,平均每公斤达到了16元,后者更是比上年上涨了50%,最高时每公斤达到了12元多。垦区槟榔大户南林农场,8000亩投产的槟榔年销售收入达到6000多万元,最高的职工年收入达100多万元,新一队职工卖槟榔年总收入600多万元。荔枝、香蕉、龙眼、大枣等水果均比往年价高,且市场销售畅通。荔枝主产区的红明、东昌、东路农场,实现了丰产丰收。红明农场年产荔枝5500吨,实现产值3500多万元,比上年增收1300多万元,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再则,为了弥补2005年强台风造成的损失,垦区各单位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职工种植瓜菜、木薯、香蕉等短期经济作物,增加收入。2006年垦区瓜菜和水果的种植面积、产量和销售价格都创新高。全年瓜菜的种植面积达到20多万亩,总产量近2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11.6%;水果总产量达到25万吨,比上年增长8.2%,其中荔枝等产品远销售日本及欧洲市场。垦区的生猪和水产品也分别比上年增长10.8% 和4.7%。2006年,垦区非胶农业的总产业值达41亿多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比上年增长15%以上。
垦区工业止住了负增长,首次出现“爬坡”。曾占垦区工业60%份额的新大洲摩托车厂,自1998年开始逐渐淡出海南后,垦区工业就开始逐年下滑并出现负增长。2006年,随着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垦区近8亿元的道路、住房等建设投资,拉动了水泥、板方材等建材工业的发展。全年15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垦区经济的又一增长极。泉溢等10家外来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全面丰产,使垦区年水产品加工总量达到了3.6万吨,比上年增长4.7%。这些因素,使垦区工业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增势。全垦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3亿元,首次扭转了连续几年负增长的局面,并开始缓慢“爬坡”。
大企业进入带动,招商引资亮点颇现
盘点2006年垦区的招商引资盘子,人们惊喜地发现,大企业、大项目的进入与启动,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与境内外客商签订的13个项目合同、合同投资总额达39.5亿元人民币中,最值得一书的首推与世界500强企业沃尔玛的牵手。
是年4月,海南农垦与沃尔玛公司在海口签订合作协议,拟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建设占地68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海口沃尔玛大型购物广场。这是沃尔玛首次登陆海南。沃尔玛公司的进入,是垦区“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实施的结果。
2006年,垦区像这样的招商引资亮点还有许多。是年6月,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三届泛珠江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上,垦区签约项目的总金额占整个海南省经贸团签约项目的63.1%,它们当中有南田温泉度假酒店、东和金冠文化体育公园和摩托车轮胎厂等。引进的海南冠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农垦城开发建设总公司合作,投资2亿多元参与总局机关旧城区的改造,拟将农垦城建成产业发展、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农垦新城,打造海口市的副商业中心,促进垦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桂林洋大学城的部分项目竣工使用,是垦区2006年招商引资结出的最丰硕成果。规划建设用地1万亩,总投资预计37亿元,作为海南省“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桂林洋高校新区,经过一年多来的建设,目前已完成能容纳7000多名师生学习、生活、教学的教学楼和辅助教学用房18栋20.3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12栋8.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总额2.2亿元。目前,第一批进驻高校新区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琼台师范学校已有7000多名师生。桂林洋高校新区的建设,给桂林洋农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仅两间高校入驻,就安排了200多人就业。随着校区的扩大和设施的完善,在此就业的桂林洋人将越来越多。
2006年,值得一提的还有盘活了长达10多年的搁置资产花园广场项目。省农垦总局与实力雄厚的广州越秀城建集团联手,注入资金近两亿元,重新启动花园广场项目,并更名为财富广场。经过近一年的复工建设,2006年9月,一个高品质的复合型商务大厦楼盘一经推出,立即好评如潮。一些大企业十分看好这一商圈核心,中国最大的国际航运企业――中远集团南方沥青运输有限公司捷足先登,一次性购买了三层写字楼计2.8万平方米的商业物业,为楼盘的开盘开了一个好头。
(本报记者 易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