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四百多个专业协会引领垦区非胶农业快速发展
  • 时间: 2007-01-08 08:49:3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点击:
  • 本报讯 “有困难找协会”、“协会热心当红娘,职工省心又省钱”。这是时下垦区职工对各类协会的赞誉。据不完全统计,垦区目前有各种资源型、契约型和会员型的专业协会达400多个,参加职工2.8万多人。这些协会通过自愿方式把分散的职工家庭生产经营组织起来,提高了职工入市的有序性和抗御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海南农垦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以职工自营经济为主的非胶农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垦区水果、瓜菜、茶叶、胡椒等热带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近200万亩,饲养猪牛羊130多万头、家禽1700多万只,水产品产量3.6万吨,非胶农业年创增加值20多亿元,成为我国重要的热作生产基地。随着非胶农业的迅速发展,为职工提供科技、种苗、销售等社会化服务的各类协会也随之诞生。这些协会在提高非胶农业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和产出效益、保障职工的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南农垦专业协会主要呈现3大特点:一是自愿组成,互助合作。这类协会由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的职工,按照自愿的原则,以产品、技术、资金为纽带组建的社会性合作经济组织。凡是从事专业生产并达到一定规模的职工都可以加入协会,协会对会员进行无偿或有偿服务,入会职工根据协会要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协会尊重职工群众的意愿,入退自由,不改变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内部成员实行分散生产,对外统一经营,体现了分工合作的特点。南田农场是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98%的职工拥有自营芒果园,现全场已种植芒果4.5万亩,年产量1.8万吨。为提高芒果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打开市场,1996年,该场成立了芒果技术、芒果销售、芒果农资供应、芒果扶贫基金等4个协会,形成了农场有协会、分场有分会、生产队有技术辅导员的芒果技术三级服务网络,为职工提供技术、种苗、市场、品牌、农资、资金等六项服务。协会除了提供技术、销售服务外,还引进台农一号、贵妃等10多个芒果优良品种,并改接换冠,使农场的芒果比省内各县早熟20―40天,卖到最好的价钱。南滨农场现有瓜菜基地近万亩,是垦区最大的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近几年,该场成立了“农业技术协会”、“芒果协会”、“农业科技110”等农业科技组织。在生产中,他们全面推广了节水设施、芒果催花保花保果、瓜菜嫁接苗等先进技术,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引导职工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拒绝使用14类56种禁用的高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微生物农药,并大量施用经过无害化处理畜粪,不但改良了土壤,还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同时,科技协会还在引进新品种上下足了功夫,通过示范种植后逐步推广,使职工们可以及时种植高效的农产品。在市场营销上,组织人员到北京、武汉、广州等20多个大城市设立经销点,开拓市场,使职工生产的农产品实现增产增收。   二是以产业为依托,逐步推进,不断发展。专业协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壮大自己。目前,海南垦区荔枝、芒果、胡椒、龙眼、槟榔等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产业都建立了相应的协会。在协会的推动下,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龙江农场有2650户(占总户数的53%)职工种植香蕉1.5万亩。该场香蕉销售协会创立了“龙江牌”香蕉品牌,并培育起15支近40人的产品销售队伍,配合客商做好产品收购,或自主组织产品到市场销售,增加经济收入。2004―2006年,连续3年全场香蕉生产年均纯收入突破3000万元,职工劳均年纯收入达7200元。其中,户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72户,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有218户,纯收入3万元以上的有334户。东岭农场成立了荔枝、胡椒、畜牧3个协会,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市场开发规划,在本岛和广东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络,使会员的农产品能够实现增产增收。   三是以维权为目的,协调行动,保障会员利益。这类协会对内服务每个成员,协调行动,统一标准;对外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直接进入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东路农场以协会牵头,组成销售联合体,根据各生产队每天上报的产量、质量和市场销售情况,由行销经理统一分配采摘计划,同时约定质量标准,做价收购及验收把关,收购后直接运往岛外市场销售。2006年由于采取“统管直销”的方式,仅半个月就顺利销完2304吨荔枝果,价格比周边地区高,共增收150万元。       (总局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