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海南农垦改革风生水起
  • 时间: 2007-12-17 02:14:13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网    点击:
  •   作为海南最大国有农业企业的海南农垦创建于1952年,92个农场分布全省每个市县。垦区总人口102.71万人,约占全省1/8,土地面积1282万亩,约占全省1/4。   50多年里海南农垦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面积383万亩,年产干胶2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40%以上。   “推动农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实现全省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继续推进农垦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改革……力争3到5年内,农垦的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为海南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省五次党代会报告以较大篇幅论述了农垦改革,并把农垦改革列入四大改革之一。   自此,农垦改革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向前推进。今年5月,海南农垦新领导班子组成,之后不久,农垦划归海南省管理的方案上报国务院,围绕此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在农垦大刀阔斧地展开。   全面预算管理、项目管理和科学薪酬体系建立等已开始启动。   在整合内部资源基础上建立的林产集团、地产集团、物流集团和畜牧集团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展开,建立农垦科学研究院和垦区高职院的筹备工作也在快速推进,新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将破茧而出。     翻开海南农垦的历史,让人敬佩和骄傲的辉煌往事历历在目。看看海南农垦的现状,让人感慨甚至痛心的局面比比皆是。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海南农垦改革,省委省政府重视海南农垦改革,并把农垦改革写进省五次党代会报告,作为四大改革课题和任务之一。   在怀疑、观望以及期盼等众多复杂的目光中,今年5月,新的农垦总局领导班子组建成立。随后,布“棋局”谋产业发展,促改革增强活力,筹资金解民生难题,最后拧紧发条抓落实。   一时间,沉寂和边缘化的海南农垦被激活了,农垦人以前所未有的激动心情和精神状态努力着。   忙忙忙!恨不得有分身术   省农垦总局办公室的钟国深说,今年以来农垦从上到下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主要原因是工作多了、新了,大家都有了紧迫感。   最近几个月,中橡电子总经理唐正星恨不得能有分身术,因为正在运作的企业上市项目,使海南农垦有望在2009年诞生第一家上市公司,也使唐正星忙得不可开交。 “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工作。”公司的崔振海说。   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内部改革,如全面预算管理、项目管理和建立科学薪酬制度等措施的相继出台,使原本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垦区企业,正受到新管理理念的冲击,也使农垦总局副总经济师罗速辉觉得时间不够用。   “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刚办好这件事,另外的事就在排队了。”罗速辉说,要开会,要下基层调研,要写报告、写方案,还要讨论,方案定了马上要执行,要督办,真的是太忙了。   今年8月,整合资源筹建农垦科学研究院和农垦高等职业学院的想法一提出,科学教育部门马上开始调研,仅3个月时间就把方案送到总局局务会上,通过之后马上就开始了筹建工作。   “现在海南发展的形势这么好,全省都动起来了,农垦人怎么坐得住?”《海南农垦报》记者易家凡有这样的体会,以前老去找新闻,现在垦区新闻一下多起来了,改革新政要解读,要宣传,有做不完的工作。】   这一切都在昭示:制度正在建立,秩序正在确立,海南农垦正在改革背景下,在求真实干的氛围中一步步走向新生。   急急急!民生大事不能等   今年5月以来,保亭新星农场第六作业区的小学老师曹星,一直注意收集《海南日报》和《海南农垦报》关于垦区改革、发展与民生的报道。这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他感觉到海南农垦有希望了,农垦人有奔头了。因为他看到一些省职能部门相继来农垦调研和现场办公,省级公共财政的阳光终于普照到垦区大地了。   “100余万农垦职工的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贵、看病难等问题,再不能拖下去了。”今年十七大期间,正在北京参加十七大的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张力夫,与远在海南的局长王一新通了好几次电话,一边交流体会,一边决定把垦区民生大事提前加快速度解决。   “哪怕先花明天的钱,也要尽快办好今天的事。”这是两人达成的共识。   于是原先计划的办公大楼不建了,省下2亿资金用于民生。此举让离休的农垦卫校原党委书记张运福立即提笔给新任局长王一新写信,高呼“甚好!甚好!”   日前,新星农场番道队的梅光海正在憧憬着自己的新家。按垦区住房新政策,他们全村都将住上崭新的楼房。正在18个市县农场试点的该项新政,将以场部为中心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农垦职工住宅区,形成现代化的小城镇。由于行动迅速,梅光海所在的新星农场,有望成为首个完成规划的农场。   在邦溪农场,记者看到,不仅场部有漂亮的职工公寓、教师公寓,有宽敞的健身房和阅览室。在8队86平方米的胶工公寓里,空调、冰箱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眼下正在建设的还有15队、16队和2队的饮水工程,有13队和2队4公里多的产业路,有新规划的职工公寓和胶工公寓。   “我们不等不靠,自己想办法先行解决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该场场长郭应雄说,民生问题是历史上对职工群众的欠债,光等光靠是不行的,必须有紧迫感,农场可以自己想办法先行解决一些。   盯盯盯!工作逐一抓落实   在一份局领导成员工作进程表上,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任务、内容目标和落实时间。局里针对近期工作重点列举出24项内容,逐一落实到每个局领导,每天有跟踪,每周有小结,各农场也开始了工作月报制度。   “我们常常感到时间不够,能力不够,一边快节奏工作,一边抓紧时间学习新知识。”农垦总局干部王昌龙说,现在领导对工作盯得很紧,哪怕布置过的小事情也不能马虎,领导随时都会询问落实情况。   “许多工作是盯出结果的,以后制度建立起来,就用制度管理了。”他说,有一次他把一封群众来信回复得慢了一些,就被领导批评了。   王昌龙还说,现在垦区群众来信的多了,来上访的少了,就是抓落实的结果。   抓落实,讲实干,目前渐渐成为垦区干部群众工作中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在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的工作日程表上,明年5月份新的薪酬制度实行之日,将是垦区改革的一个分水岭。到那时,目前风生水起且不可逆转的农垦改革发展势头,将有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效果。   怀着感情和激情工作 ----对话省农垦总局局长王一新   与王一新的对话是在从南田农场调研后返回海口的车上,采访不断被电话打断。   在农垦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来农垦主政的王一新,面对的是一份十分艰巨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当一些措施付诸实施并产生成效时,我会感到欣慰,比如资金集中管理,比如大宗物资采购、橡胶和木材销售等敏感问题逐步恢复规范等。但农垦的问题太多、太复杂,改革还刚刚开始,所以我的成就感只是偶尔才有,现在更多的是使命感和紧迫感,真的是时不我待。”王一新说。   以前在国际化大企业工作的背景,使他处理问题时更多地按现代企业的理念行事,按市场规律思考。但农垦号称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这种反差和压力是非常明显的。   “的确如此,”王一新毫不讳言,“但有一条,按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改革必须坚定不移,不能因困难而动摇。另一方面,处理一些问题时要讲究方法和艺术,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和面向未来,要尊重农垦实际、尊重农垦人的感情、取得认同和支持。比如资金管理,按我最初的想法是一步到位,但现实不允许,现在的方案是相对妥协的方案。我们处理历史问题是对事不对人,靠建立制度来完善管理。”   今年以来,垦区几大产业板块的诞生节奏很快,许多改革也同时推进。怎样确保这些工作落到实处,避免走以前的弯路,是许多人所担心的。   王一新说,他也在担心这个问题,就像孩子生下来了,能否养胖、养好?必须要抓落实,工作要扎实,现在农垦总局的工作每周有讨论、有汇报、有跟踪,以避免走原来的老路。新成立的公司都依托垦区资源来整合和优化,而且按现代企业制度操作,不能把国企固有的弊病带进来。   记者认识的一位老农垦听说记者要采访王一新,特别要记者带句话:不要怕,不要被困难吓倒,有大家的支持,一切都会好的。   面对农垦人的这种期待,王一新说他非常感动。   “这些老同志为农垦事业贡献一辈子,对农垦有感情,我还经常收到他们的来信,提出一些中肯意见。我是在农垦改革的关键时刻来农垦工作,人生中能有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我也很怕辜负了农垦人的期望。所以我丝毫不敢怠慢,时刻怀着感情和激情在工作,希望用自己所有智慧和能力,团结一班人一门心思谋改革、求发展,用3到5年时间啃下这块硬骨头,把农垦带出困境,这是我最大的心愿。”王一新话语中也充满感情。   责任就是力量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制约,垦区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加上海南农垦人口众多、机构庞大,遗留问题繁杂,民生问题突出,使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不仅面临观念大碰撞,也面临厚重的民生坚冰需要融化。   凭心而论,海南作为一个相对小的省份,要管理一个相对庞大的农垦,眼下更多的是问题、是负担、是麻烦,而成果则是惠及后人的。对现在的改革领导者而言,首先要解决大量问题,工作难度非常大。   农垦改革既是大使命,更需要大气魄。为农垦改革出良方,敢于啃这个硬骨头,也体现出本届省委省政府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做大事的魄力。   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每前进一步都会有地雷,都有利益冲突。面对重重阻力,需要魄力和勇气。有的人在怀疑,有的人在观望。   但责任一旦明确,就会化成动力。困难吓不倒勇于改革的强者,阻力挡不住知难而进的农垦人。   令人欣慰的是,由于思路明确和真抓实干,现在海南农垦改革已酝酿破冰,民生问题开始破题,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责任就是力量,使命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