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民生 促进和谐
- 时间: 2007-03-20 08:43:02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2007年农垦工作会议有许多新亮点,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省农垦总局党委郑重向垦区广大干部职工承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致力于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一亮点是总局党委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是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提出的“全国上下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相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工作都要以关系民生问题为核心,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只有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才能促进和谐。今年的农垦工作会议,反复强调了这一精神,突出了这一重点。
“民生”即“人民的生计”。从海南农垦的角度,民生就是职工的生计。海南农垦有关心职工生计、维护职工利益的好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农垦事业发展了,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让职工得到更多实惠的行动,一年比一年有力,一年比一年有效。这些行动,实际就是注重民生的行动,也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和拥护。但是,由于经济实力的局限和历史的欠账较多,在新的历史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农垦的民生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新的一年里,省农垦总局党委提出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这一承诺,是目前解决职工群众利益问题的突出要求所决定的,也是实现垦区改革、发展、稳定与构建垦区和谐社会必须要面对的。
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解决职工群众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就是解决生存问题。历史上海南农垦的就业问题没有太大的压力,但随着20多年的改革和利益调整,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实施的场办二级企业民营化改革、割胶制度改革、电网改造、橡胶加工布局调整等等,造成了大量的职工需要转岗。每一次改革,利益就调整一次,一部分职工就需要转岗分流,就业的压力日见沉重。如何让分流的职工实现转岗再就业,让人有活干,有饭吃,是各级领导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发展生产,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农垦的资源优势是土地,从大多数职工的素质看,就业也大多数人要依赖土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必须合理地调整自营经济用地面积,让每个职工家庭都有地可包。这是解决就业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必须进一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要以股份制经济为载体,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组织形式引进职工自营经济领域,引导其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提升其现代化水平。要发挥土地和气候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等,将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作为解决民生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化和完善橡胶经营体制改革,实行家庭长期承包经营;并场队要坚持橡胶产权制度改革,划小岗位,使橡胶产业最大限度地容纳劳动力,并要体现利益向职工群众倾斜的原则。必须开拓新的产业空间,依托城市和地方大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附属配套工业;有条件、有资源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职工就业。要眼睛朝外,了解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为市场培训和输送合格的产业工人。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要虚心听取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为职工群众解忧排难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要特别注意关心弱势群体,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和低收入的家庭,要加大扶持的力度,消灭零就业家庭,做到每个家庭至少都有一人就业;要扩大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并要适当提高水平,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要建立各种救助机制,通过社会救济,让因发生重大变故的家庭得到及时救助,从而感受到农垦大家庭的温暖。要进一步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要落实“两免一补”,确保垦区的孩子都能得到免费的基本教育。要正确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注重社会公平,让广大职工群众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领导是关键。总局党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负起责任,改变作风。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搞好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更好地担负起推进科学发展、维护垦区稳定、促进垦区社会和谐的责任,为发展农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