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橡胶加工布局调整调出四大亮点
- 时间: 2007-03-08 08:52:59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本报讯 (记者 易家凡)2006年,在垦区16万吨的橡胶加工产品中,金石等7个新投产的橡胶加工厂总加工量达11万吨,占整个加工量的60%,而余下的5万吨却是21个老厂加工的。琼胶股份橡胶加工管理部部长黄向前说,这仅仅是量的变化,而更深层次的是橡胶加工布局调整,调出了全新的管理体制、产品结构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强。
――橡胶加工垂直管理体系建立。2005年“达维”台风,加快了垦区橡胶加工布局调整的提速。2006年共关闭了52家农场橡胶加工厂,新建投产了5家大型加工厂,使垦区橡胶加工厂从2005年的74家减少到28家。橡胶加工布局调整的提速,促使了管理体制的转变。去年,垦区橡胶加工厂全部从农场脱离出来,移交给13家橡胶加工分公司进行管理。为此,从琼胶股份橡胶加工管理部到橡胶加工分公司的垂直管理新体系建立。同时,在调整中,结合实际,对第二批橡胶集中加工项目做了较大调整,由原来的全部新建转变为建改并举。减少新建厂的数量,增加老厂改造的项目,从而使垦区的加工布局更加合理,投资更加有效。
――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全新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从为农场加工向为市场加工的转变。为从宏观上调控和优化产品结构、科学调配原料、实现加工能力最大化创造了条件。2006年,面对市场需求,加大了乳胶的生产量,全年生产乳胶6万多吨,占整个干胶总产量的26%。乳胶的生产实现了加工效益的最大化。全年每吨乳胶销售价格1.3万多元,折成吨干胶可比售价2.1万元。每吨增收1400多元,全年增收近5500万元,是垦区近10年来乳胶产品增收最多的一年。乳胶产量的加大,有效的拉动了干胶总体价格的上扬。全新的管理体制、现代化的设施,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为创品牌创造了条件。金隆、金林等橡胶加工厂生产的产品,外观漂亮,理光性能好,提高了出厂的标准,深受客户好评。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高。随着橡胶加工布局调整的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一年来,橡胶集团投资500多万元,在橡胶加工工艺革新、新产品开发、保存――凝固体系的组配、干燥节能等各方面进行了科技研发,取得了球状胶生产工艺、纳米胎面胶、无氨胶乳保存剂、天然气在制胶生产中的应用等4项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球状胶进入到中试阶段,今年将正式生产。油改气项目在金林、金联、金星取得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将在12个新建加工厂全部推广,此举将为垦区橡胶加工节能降耗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营效益得到增强。全新的管理体制,使2006年的橡胶加工呈现安全、环保、优质、低耗的局面,经营效益大大提高。一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集中加工后,制胶工人从原来的6600人减少到3000多人,全年人均加工干胶55吨,比过去提高15吨以上,其中,7个新厂的1000多人平均加工干胶90吨,新厂的橡胶加工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二是全员劳均收入提高。全年员工平均收入7000多元,其中,金星、金石、金联等加工分公司不少胶工年均收入超万元。三是经营成本下降。13个加工分公司,通过加强管理,开源节流,10个实现节余。全年平均综合加工吨成本700元以内,比上年下降100元,其中,新厂加工成本降幅最大,吨综合成本下降200元以上。在整个成本构成中,油、水等物耗均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油改气后,油在整个制胶直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从原来的33.6%下降到16%。由于新厂的设备先进,废水处理能力增强,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吨节约用水40%,并确保了废水的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