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江种蕉联合体旺了香蕉产业
- 时间: 2007-04-18 01:44:54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把闲置的资金拿出来,以资金入股;把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请进来,以技术入股;把五边地、零星地和种植低效作物的土地合并起来,以土地入股,实行自由组合、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的股份制种植香蕉的模式,是近年来龙江农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股份种蕉”的模式在龙江农场已逐渐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的轨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股的职工获得了高回报、高效益。在目前种植的1万多亩香蕉中,股份蕉所占面积虽只有40%,但利润却达一半以上。股份蕉还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村、农场香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经济。
探索:有技术有资金的职工组成联合体闯出去
早在20多年前,龙江农场三十二队的职工就率先在农场种起了香蕉。经过多年的发展,该队职工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是由于该队地少人多,发展的空间不大。到了1997年,该队陆续有一些职工到场外、周边农村租地种植香蕉,可是由于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虽然没有亏本,但成效不明显。1999年,龙江农场第五作业区的12名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技术的职工组成了联合体到东方市一带租地400多亩种植香蕉,由于有了一定的规模、资金较为雄厚,在技术和经验上又形成互补,当年便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此开创了龙江农场股份种蕉的先河。
龙江是个大场。说是大场是因为该场橡胶面积大,产胶多。但是实际土地面积却只有15.5万亩,大部分已被开发利用。土地的匮乏迫使龙江人不得不想方设法在土地挖潜上作文章。于是,龙江的领导者们想到了橡胶更新林段。该场每年约有2000亩左右的老胶园需要更新,而且龙江的老胶园土地肥沃,非常适合种植香蕉。能不能在橡胶小苗行间种植香蕉呢?这一想法在2000年得到了实施,在征得农场同意后,以三十二队队长詹海明牵头,和其他5名职工合资,在九队200多亩更新胶园中种植了2万多株香蕉,由于肥水充足,管理水平高,香蕉第二年便获得了1倍以上的高回报,平均每公斤售价比一般职工种植的香蕉高出0.4―0.6元。不仅如此。橡胶中小苗也得到了速生快长,当年株均增粗9.1厘米,比全场中小苗株均增粗高出了近2厘米。
“胶”、“蕉”间种的探索成功不仅充分挖掘地力,使企业增效、职工增收,而且也为农场职工发展股份制种蕉提供了土地资源。
发展:科学管理凸显股份种蕉优势
龙江最早的股份制种蕉是民间自发、自由组合而成的,应该说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比如管钱管物的人缺乏监督,在财物的使用上一个人说了算;参股的人大都是有钱或有权的,一般职工难以涉足,以致造成贫则仍贫、富则愈富等等。本届场领导班子成立后,对职工发展香蕉产业予以大力支持,加强了管理,逐渐把股份种蕉纳入了较为科学和规范的管理轨道。
首先,对股份制种植的香蕉基地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该场充分发挥香蕉技术协会的职能作用,做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上市,大幅提高了龙江香蕉的品质和知名度,有效地提升了经营效益。2005年,农场遭受了“达维”强台风的袭击,香蕉损失过半,对这一造香蕉许多职工产生了弃管的消极态度。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之后,技协的同志及时下到职工蕉地里。指导职工分类进行管理,有效地错开了广东香蕉的产出期,打出了“时间差”这张好牌,因此,虽然产量低了,但单价补回来了,使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其次,规范股份制的管理。在财务开支上,建立完善的使用和监督机制,每月向股东公开一次帐目;在股份的配额上,优先本队职工,技术管理人员可占20―30%的股份。此外,由于龙江的股份制种植的香蕉相当部分在橡胶中小苗当中间种,农场还专门出台了《龙江农场关于橡胶中小苗行间间种香蕉的规定》,详细规定了间种香蕉的时间、株行距、修枝修叶、水肥管理、种植年限等技术性措施,做到既合理利用土地,又确保香蕉和橡胶速生快长。
几年来,股份制种蕉为龙江的香蕉产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不仅形成了规模,提高了知名度,而且还给职工带来了巨大的回报,在目前已组建的60多个股份种蕉的联合体中,只有一个因为管理不善而亏损,最高的年回报率达300%以上。截止到2006年底,全场已有近千名职工入股,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今年,该场抓住海南农垦在龙江创建香蕉示范基地的有利契机,以股份种植的形式,种植600多亩,又有100多人加入其中。
辐射:优势互补带动一方经济
随着龙江香蕉产业的日益壮大,许多先富起来的职工开始走出场门向外扩张。他们瞄准周边农场、农村土地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的五边地、水田地闲置较多的优势,主动和当地村民联系,采取股份制形式发展香蕉产业。农场职工以技术、资金入股,当地村民以土地、水源入股,联合种植香蕉。此举有效地带动了周边乡镇、农场、农村经济的发展。据了解,目前该场已有100多人依靠较高的香蕉管理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加盟到周边农场、农村,进行股份种蕉,借“地”生财,做到了优势互补。去年,三十二队职工谢永全被卫星农场聘为技术“管工”,管理500多亩香蕉,预计年可收入10多万元。职工邝海林在东方市等几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香蕉基地,年纯收入20多万元。在离三十三队不到两公里的巧牙村,原是个问题多、劳改人员多的贫困村,随着农场香蕉产业的迅猛发展,该队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力参与到香蕉产品的包装和搬运工作中,年纯收入达80多万元。村民富裕了,各种闹事、偷盗现象也少了。这两年,龙江周边的农村也纷纷种起了香蕉,光是5个并场农村队种植面积就超过了2000亩,为农村的和谐稳定打下了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