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垦区自营经济稳步发展
  • 时间: 2007-09-24 09:51:27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13.94亿元、14.01亿元、15.08亿元、15.20亿元、18.15亿元。这组呈阶梯状逐级走高的自营经济纯收入的数字,是海南农垦2002年至2006年自营经济发展的足迹。它在展示垦区自营经济强劲发展势头的同时,也标志着自营经济突破原有模式桎梏,在稳步中发展。   规模:从149万亩到172万亩   海南农垦自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垦区职工在国有橡胶园边角地上零星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诞生了垦区自营经济的雏形。随着以自理“两费”、“四到户”和延长土地承包期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形式的兴起,垦区自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垦区自营经济生产规模创造了历史新高。直至2006年的短短4年间,垦区自营经济规模在遭遇罕见的旱灾、风灾后,仍然在新高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局自营经济种养面积从2002年的149万多亩增加到2006年的172万多亩。其中红明、东路、文昌所等农场增幅较大,其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   不仅如此,自营经济品质规模也不断扩大。红明荔枝,南滨香蕉芒果,南田芒果,红泉香蕉等4个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场)相继创建;万嘉果农庄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龙江、阳江、南田、南滨、乌石、白沙等6个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场)。目前,垦区有58个农场的6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省级产地认定,有9个绿色食品和60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白沙绿茶”、“乌石红”绿橙、南田“神泉”芒果等绿色产品向品牌市场稳步迈进。   经营:从单家独户到股份合作    2003年,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总局向垦区职工提出了“一份产业、一栋小楼、一辆小车、一笔存款”的“四个一”的目标,由职工自己投资、自主经营、共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收益、发展的自营经济热潮如火如荼。单一的种、养业开始向加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贸易业、社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延伸,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自营经济经营格局,进一步优化了农垦的经济结构。   随着垦区自营经济民间资本投入的不断加大,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以及投资比重的进一步提高,自营经济的经营模式也由单家独户经营走向集体承包、公司+农户、股份合作及公司制等多种产业协作经营。尤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其合作方式有资金合股、劳力合股、技术合股、土地合股等多种合作形式。南田、红明、东路、广坝、乌石、中建等农场,在打破传统经营格局的同时,推动了市场销售、运输、餐饮等多种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了垦区自营经济向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的推进,为企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效益:从13.94亿元到18.15亿元   规模与经营模式的精彩破局,使垦区自营经济异彩纷呈,成为农垦经济中“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成了垦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益凸显。    ――经济效益提高。5年来,垦区自营经济效益可谓一年一个台阶。2006年自营经济总收入从2002年的33.38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44.38亿元,纯收入也由2002年的13.94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18.15亿元,成为垦区职工收入重要的组成部分。芒果楼、瓜菜楼、槟榔楼、胡椒楼、香蕉楼等特色小楼,在南田、桂林洋、八一、红明、南林、加来等众多农场崛起,形成了农垦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社会效益显著。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富裕起来的农垦人对社会的回报不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以慷慨解囊帮穷济困、义务宣传党的政策、义务维护国家财产等各种方式,不计报酬地参加社会公益事业,自觉加入到和谐农垦的建设中去。   在布局中破局,在破局中布局。根植于民间、活跃于民间的垦区自营经济,将在十七大新一轮亲民新政的布局中继续地破局前行!       (本报记者 李桂金 通讯员 周芝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