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海南农垦橡胶加工业对污染说“不”
  • 时间: 2007-09-26 08:51:26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编者按:    近年来,海南农垦工业在节能降耗减排方面采取了许多的措施,出现了许多的亮点,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为海南生态省建设作出了贡献。为了全面反映海南农垦工业在节能减排中所取得的成绩,本报特派出记者对垦区橡胶加工业、海南亚龙木业、八一糖业等企业进行了全景式采访。今天,本报特辟《关注垦区节能减排》专栏,陆续推出系列文章,敬请读者垂注。      一场急风骤雨般的橡胶加工业革命正席卷海南农垦。过去86个橡胶农场拥有87个橡胶加工厂的历史已被改写。截止目前,已有52家老橡胶加工厂被关闭,剩余的15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13家橡胶加工分公司,其中7家加工分公司的大型橡胶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到2008年底,还将有7家规模化、现代化的橡胶加工厂建成投产,从而形成海南农垦橡胶集中加工的全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7家已投产的新胶厂,仅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一项就达2000多万元,占总投资的15%,只加工标准胶的胶厂全部实现了零排放。海南农垦的这场橡胶加工业革命,成为海南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新格局带来新景象   海南农垦近半个世纪没有改变的传统制胶业,自2003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立了13家橡胶加工分公司,由海南天然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工部统一管理。第一批7个分公司的橡胶加工厂已分别于去年和今年投产,总投资达1.5亿元,使垦区60%以上的天然橡胶实现了集中加工。“到2008年底,还将有7家现代化橡胶加工厂建成投产。这14家新建、改扩建的胶厂,总计将投入建设资金3.3亿元,其中污水处理设施投入总计达到近5000万元,占全部投资额的15%,平均每个胶厂的污水处理投入在300万元以上。”海南橡胶集团加工部部长黄向前告诉记者。   橡胶集中加工新格局雏形初显,便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新景象。首先是产能大大提高。以往的87个小胶厂,加工能力最大的是八一胶厂,年加工量只有8000吨,最小的只有600吨,大部分胶厂的加工能力都在1000至3000吨之间,规模小,加工能力分散。新建成的胶厂,加工能力最大的是金联厂,年加工能力达5.3万吨,最小的金晨加工厂年加工能力也有1.6万吨,远远高于老胶厂。   其次,加工理念发生了变化。过去每个橡胶农场都设有一个小胶厂,大多数胶厂要么只有一条标胶加工生产线,要么只有一条浓乳加工生产线,因此,不管市场上是标胶价格高还是浓乳价格高,各胶厂都只能按部就班地加工,无法调节生产,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成立加工分公司后,产品加工紧紧围绕市场转,让价格说话,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   去年,市场上浓乳价格一段时间比标胶价格每吨高出1400多元,市场加工部统筹安排,减少标胶生产量,加大浓乳生产量。其中,金联加工分公司除了加工10 个农场的胶水外,还从西达、加来、昆仑等农场调来3000吨胶水,全部用于加工浓乳,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年增效达2000万元。全垦区去年因增加浓缩胶乳的加工量,使浓乳加工量累计达到6.3万吨,每吨折合干胶增效1400多万元,全年增效近5500万元,是海南垦区近10年来最高的一年,实现了从“为农场加工”到“为市场加工”的经营理念的转变。   此外,形成了农垦的品牌优势。规模化、现代化的橡胶加工厂建成投产后,提高了橡胶制品的一致性,产品品质好,质量稳定,农垦品牌开始叫响市场。海南农垦的“美联”牌浓缩胶乳比其他民营胶厂加工的同类产品,市场价格每吨要高出300至500元;“宝岛”牌标准胶比其他厂加工的同类产品,市场价格每吨高出100至200元。现代化的流水作业取代了以往各农场机器加手工的操作方式后,生产安全性大大提高。以往87个胶厂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起职工伤残事故,而实现橡胶集中加工后,2年多来未发生一起职工工伤事件。   节能减排环保效益显著   舍得投入,让海南农垦橡胶加工业脱胎换骨;舍得投入,也意味着加工成本大幅增加。“我们这套污水处理设备每天24小时不停地运转,光电费一天就要花1000多元。”金联分公司污水主管陈水泉对记者说。    如何将巨额的环保投入转变为环保效益,加工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招:节能,全面实施“油改气”工程。   自去年起,对7家新胶厂生产用的燃料全部由柴油改为天然气。相对于柴油而言,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废气既无粉尘又无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对大气无污染,且经济效益显著。“油改气”工程实施之前,每加工一吨干胶大约需要消耗柴油22公斤,约127.6元;改造后每吨干胶只消耗天然气32立方,配合自产的沼气一块使用,只需花费60.8元,节省了50%的燃料成本。已投产的7家现代化胶厂均建有大型沼气池,在废水处理过程中每吨干胶大约可产生20至25立方的沼气,经回收后作为辅助燃料干燥橡胶,每加工一吨干胶又可节省天然气15至20立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综合计算,通过节能,平均每吨干胶加工成本可降低100元。去年全年,海南垦区橡胶加工业累计节能降耗节约成本696万元。    第二招:减排,实现废水循环使用,变废为宝。   将生产废水中的COD即化学需氧量降到100毫克/升以下、氨氮控制在15毫克/升以下,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各加工分公司统一做到了;经环保处理后的废水再回抽到制胶车间,用于生产,各加工分公司也统一做到了。既加工浓乳、又加工标胶的加工厂,基本实现了60%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只加工标胶的胶厂,如金晨、金林、金隆等已全部实现了零排放。    “我们这个唯一的废水排放口,已被省环保局装上了摄像头,全天24小时监控,一有排放他们马上就知道,我们投产一年多来,一滴废水都没有排放过。”金隆加工分公司的林辉谈到这点不无自豪。   金林加工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我在农场的老胶厂工作时,我们农场的生产科长是最忙的,附近农民三天两头找上门,反映胶厂废水排放后污染了他们的稻田,稻谷只长苗不结稻谷。现在我们的新胶厂建成投产后,附近的农民非但没有来找过我们的麻烦,还抢着来抽走我们经过环保处理后的废水,拉去浇灌他们的橡胶、果树,那些胶树、果树都长得特别好。我们也欢迎他们来拉水,因为这些水在加工量小的时候也用不完,偶尔我们还会补助这些农民一些电费,他们高兴坏了。现在我们和周边农村的厂乡关系十分融洽、和谐。”   据统计,去年全年垦区橡胶加工共减少污水排放量52万立方米。   第三招:向科技要效益。去年,加工部共筹措科研经费500多万元,承担了6个重大科技课题和技改项目,在橡胶加工工艺革新、新产品开发、保存――凝固体系的组配、干燥节能等各个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球状生产工艺、纳米胎面胶、无氨胶乳保存剂、天然气在制胶生产中的应用等4项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重大科技成果。   挑起科研大梁的当属金石加工分公司。由该分公司承担研发的新型保存剂凝固剂,去年下半年已在该公司加工厂投入应用,今年在7家分公司加工厂全面推广。采用该科研成果后,加工橡胶的综合成本每吨减少了30元。其研发的球状胶生产工艺,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   海南农垦橡胶加工业拉开了向科技要效益的序幕。   小胶厂整合治理时不我待   就在海南农垦大刀阔斧地整合橡胶加工资源、不遗余力地远离污染的同时,海南各市县一批环保不达标或根本就没有任何环保措施的地方民营胶厂却屡禁屡办。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海南全省零零星星散落着60多家民营胶厂,仅儋州地区的和庆镇、雅星镇、洛基、那大等地,就有不下8家民营小胶厂在加工橡胶,其中一家于今年上半年刚落脚新盈农场。这些胶厂大部分仅仅购买了几台离心机,就开始加工浓乳,制胶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全部自然排放,污染十分严重。海南澄迈地区也普遍存在此类现象。   这些游击队胶厂在环保部门检查风声较紧的时候,拆下机器就走人,而一旦风声渐小,又把机器安装好重新开工,不但严重污染当地环境,还造成了与正规胶厂抢夺橡胶资源的局面,导致一些胶厂加工量不足。位于儋州地区的金联加工分公司,就由于胶水不足,目前只能开工一条生产线,另一条生产线闲置在厂房内,产能仅达50%。此外,这类民营小胶厂由于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差,仅能用作毛毯、涂料的粘合剂,不能用来做手套、安全套和输液管等高档制品。但是,他们却经常假冒农垦品牌,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严重扰乱市场,给海南农垦的正牌产品造成恶劣影响。   即便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地方民营胶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环保隐患。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位于海南白沙地区打安镇的白沙县热作农场橡胶厂,新建成的厂房堪与农垦新胶厂媲美,但厂房内却空空荡荡,没有任何机器设备,只有几个工人在厂房前面的空地上加工烟胶片。“我们去年一个月的加工量都有200吨,今年全年都达不到这个数字。”在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没有胶水来源,该厂惨淡经营。其污水处理系统仅有一个4立方米的氧化池和一个厌氧池,且加工时根本没有启用,污水直接排入了附近的合水河中。   相比海南农垦新胶厂的污水处理系统,民营胶厂与之有着天壤之别。仅以金隆加工分公司为例,其废水处理站由调节酸化池2000立方、厌氧池1300立方、贮气水封池400立方、污泥调配池50立方、二沼池100立方、沉沙池30立方、一体氧化沟2230立方、回用水蓄水池500立方等设施组成。无论是投资额还是环保效果,民营胶厂都无法望其项背。何况,金隆还不是海南农垦规模最大的一家加工厂。   保护好环保胶厂,保护好正规的民营胶厂,整合治理排污不达标、关闭污染严重的小胶厂,已成为海南省不得不面对的一道课题,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报记者 郭红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