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海南南滨农场带动乡亲共同走上富裕路
  • 时间: 2007-09-03 09:24:5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编者按:    8月7日,《经济日报》在《新农村·调查》版,发表了该报记者何伟和本报记者陈彰联合采写的《海南南滨农场带动乡亲共同走致富路》的调查报告。此文发表后被《人民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也引起了海南省领导的重视。为此,省领导希望《经济日报》对海南农垦当前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报道予以更多的关心,为海南的又好又快发展给予更多的舆论支持。本报今天全文转载《经济日报》的调查报告,以飨读者。      调查地点:海南省三亚市南滨农场   在海南三亚,南滨农场是个有名的现代农业示范点。这里与著名的天涯海角旅游区、南山生态旅游区相邻。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农场交通优势明显,新建的粤海铁路火车南站就建在该农场境内。    2001年初,南滨人拉开了建设新南滨的大幕。他们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和发展以香蕉、芒果为主的热带水果生产,除橡胶种植面积4.2万亩外,还建起了芒果基地、香蕉基地、反季节瓜菜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反季节瓜菜、热作水果及南繁育种基地。2006年南滨农场职工种地种出了1.2亿元产值。   在南滨农场场部周边一两公里内,分布着10个村庄,这些村庄1981年并入农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如何让这些村庄尽快富裕起来?农场的干部职工不断探索着。   南滨农场场长叶孙民说:“近年来,南滨农场率先试种反季节瓜菜,反季节瓜菜在周边县市渐成气候,南滨农场及周边乡镇成了海南反季节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南滨农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年产干胶3000吨,还建立起热带名优水果和反季节瓜菜基地近4万亩,芒果、香蕉等名优水果及优质瓜菜畅销国内外,现在农场已经成为海南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点,重点开发5个项目,一是香蕉高产优质示范园,二是优质芒果示范园,三是环保绿色食品反季节瓜菜基地,四是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五是农产品加工项目。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农场充分将资源优势与科技有效“嫁接”,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扶持职工投资发展科技含量高、无公害、优质高效的热带高效农业。在南滨农场,有30多家国家科研单位在这里从事科研和推广。农场经常请专家、教授到田间、果园进行指导,费用全部由农场出,一年光这项费用就达30多万元。他们积极转化一些南繁基地的相关科技成果,引进试种甜玉米等各种优良品种,提高职工的种植技术,推广新品种的种植。   科技让南滨人一路领先,“人无我有,人早我优”成了南滨反季节瓜菜和热带水果打市场的秘密武器,南滨人的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南滨农场干部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他们正筹划着建设文明生态村。在新规划的红华队,村民们正忙碌地建设着自己的新家园,住宅四周移植了500多株椰子树,好几幢房子正在施工。村口的房屋设计大平面图前,一些村民在规划图上指点他们的房子建设的位置。还没动工的村民指点着规划图说,这里规划建设80幢楼房,最晚也在8月初动工。   东岭队的4户村民率先按照设计的图纸建房。他们靠种瓜菜富裕了起来,在规划的地段分别建起了两层设施配套的楼房。该队职工黎永生花了20多万元建起了新居,笔直的村道铺好了,绿化跟上了,看着自己的新居,他满足地笑了。叶孙民说,有了示范,东岭队的许多村民纷纷备料盖房子,全队68户人家建新房的已有42户。农场在一个村投入了几十万元,帮助当地人改变千百年来的落后面貌。今年,南滨农场的大多数员工都按规划重建着自己的家园。   出了东岭队没多远,立新队的施工现场热闹非凡,31户人家的33幢新房同时动工,挖掘机、推土机、工程车轰轰作响。队长苏鸿飞开着自己的海马小汽车来接我们,他说,海南农垦总局2002年提出用5至8年的时间,在127个企业中实现每户职工家庭有一份产业、一幢楼房、一部小车、一笔存款的“四个一”小康目标,实现百万农垦人的小康梦。这“四个一”工程,他在两年前就实现了。苏鸿飞老家在三亚马岭镇,平常老家的乡亲来串门,对农场的变化赞叹不已。叶孙民说:“红岭队的规划也已完成,39户人家,家家新建的房屋都已初具规模了,又一个黎族新村冒出来了!”   算账:进入21世纪,南滨农场飞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近6年来,仅新建的楼房就不少于10万平方米,农场投入的各项城镇基本建设资金已超过1亿元!这里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农场场部逐步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和海南农垦南端展示形象的一个“窗口”。如果向场部的纵深推进看南滨,处处都见新气象,并入农场管理的村寨也已“旧貌换新颜”。   点评:南滨农场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经济发展了,农民手里有了钱,他们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经济日报记者 何 伟 本报记者 陈 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