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顺体制释放生产力
- 时间: 2008-01-14 09:31:28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海南农垦报元旦社论对海南农垦体制下放的积极意义作了提纲挈领式的提示。的确,实现农垦振兴,理顺体制是整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关于海南农垦体制下放的问题,成了农垦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话题。现在中央决定将海南农垦下放给海南省管理,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统一。农垦体制问题已经明确,我们不要再争论,思想应该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全力拥护中央的决定。
中国农垦体制,是中央根据中国的国情创建的,海南农垦作为中国农垦的重要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来自五湖四海的百万海南农垦人在海南岛最荒凉最边远的地方构建起和睦相处的移民社会,练就了一支不但组织化程度高、而且能吃苦耐劳的高素质产业大军,通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边疆的繁荣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国务院“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组长、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最近在海南调研座谈时指出的那样:“海南农垦在历史上为国家和地方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个历史不能抹杀。”这是对海南农垦历史贡献的正确评价。但国家对海南农垦的管理也有鞭长莫及的苦衷,进入20世纪80年代,投资不足问题渐趋凸显,曾有一段时间投资体制由拨款改为贷款。从总体上看,国家对橡胶基地建设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和有力支持。然而,一个有百万人口的移民社会,光靠橡胶是远远不够的,以2006年为例,橡胶销售总收入31.22亿元,100万人平均分摊,每人只分得3122元,离小康是多么遥远。橡胶产业目前只能解决垦区三分之一的人就业,如何解决三分之二的农垦人就业和生计问题,是明摆着的非常严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释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长期以来,人们清楚地看到,农垦的生产力不活跃,是体制僵化使然。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这场改革首先是从广大农村开始的。农垦作为农业单位,不但没有带头示范,而且连让职工搞点家庭副业也放不开手脚,担心又来一次割资本主义尾巴。体制留下的禁锢和伤害根深蒂固,生产力难以释放;加上“直属垦区”的优越感,造成缺乏足够的勇气超越各时期的体制障碍争取更大的发展,这是农垦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很大,但由于体制的障碍,使得公共财政的阳光很少照到农垦。这也是体制障碍留下的致命伤。因此只有通过改革为企业松绑,理顺体制释放生产力,振兴农垦才有希望。
关于农垦体制的弊端,最近国务院“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组”组长、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在海南作专题调研和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现在海南农垦的发展落后于地方,是体制限制和机制不灵束缚了农垦人的手脚。政府办企业,是为企业戴上了手铐。企业办社会,又为企业戴上了脚镣。”这就是海南农垦发展滞后的主要症结。海南农垦如果继续自立门户,不主动在“体制上融入地方,管理上融入社会,经济上融入市场”,将来还会被特区的“特”字政策边缘化,继续吃亏。农垦遍布全省十八个市县,由于自成体系,护林保胶、企业办社会等长期拖农垦发展的后腿,只有主动融入地方,才能争取省政府的直接支持。百万农垦人是建设海南的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体制下放后将有机会通过直接竞争参与全省的建设项目,资源统一配置、统一规划以及统一分工,这些对农垦的发展和就业安排都有好处。此外,在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历史上遗留的土地纠纷、场乡矛盾等尖锐问题都将得到很好地解决,农垦自身的示范作用将更加直接并得到全面加强。海南农垦体制下放后,中央对海南农垦将会继续给予支持。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最近考察海南时指出:“农业部以及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省长罗保铭都明确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海南农垦的改革发展。”国家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在调研和座谈会上说得更加明确,“有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中央财政一定会全力支持海南农垦改革”。我们应该打消顾虑,服从大局,轻装上阵,与地方携起手来共建和谐海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