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融入”是全面振兴农垦的客观要求
- 时间: 2008-10-13 09:27:03 作者: 邢 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海南农垦体制下划,由海南省全面管理。这场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了解农垦历史的人,如果没有偏见的话,应该清楚这个这三个融入。海南农垦已经企盼了很长时间,有些甚至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现在机会降临了,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应该倍加珍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上来,推助这场改革健康发展。任何背离“三融入”的想法和言论都无助于海南农垦的改革和发展。
为什么说“三融入”海南农垦企盼已久,道理非常简单。其一,海南农垦从组建那一天起,国情决定企业办社会,开始的时候,规模不大倒不觉得负担重,加上建国初期百废待举,企业不应该给国家增加负担,能给国家分担一些困难是很光荣的事。况且同期组建的国有企业,都同样兼备社会服务职能,国情成为不可逾越的决定因素。然而久而久之,社会负担变成一种沉重的企业积淀,以2002年为例,海南农垦社会性负担总支出9.4592亿元,平均每吨干胶负担的社会支出高达4266元,占橡胶平均售价47.8%,企业不堪重负,很自然萌生了分离社会职能的强烈愿望,希望政府把农垦的社会职能剥离出去,“三融入”不正是满足了农垦多年的企盼吗?只有体制融入地方,地方政府才能债无傍贷地把农垦的文教、卫生、公安、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纳入全省统一规划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个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企盼,如今即将变成现实,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管理融入社会,农垦组建以后,一直是自立门户,管理自行体系,始终有一堵墙把农垦与社会隔离开来,地方政府觉得农垦是国家直管的国有企业,许多需要协调的事能不协调就尽量回避:而农垦也往往以直属垦区国有企业自居,有困难向中央伸手,对地方政府似乎也无所求。由于这样,海南岛四分之一的土地上的100万农垦人,一直自行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移民社会,资源配置、公安执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肠梗阻,造成巨大浪费和诸多不便。一个最令人痛心的事实是:海南农垦建设有90多家橡胶加工厂,布满全省18个市县,足可承担全省全部天然橡胶的加工任务,由于不能从全省的高度进行资源统一配置,农垦和地方变成两家人,地方各乡镇又设立了87家橡胶加工厂,平均每个市县5家,其中日产10吨以下多达67家,这种低级重复建设不但耗费了巨额投资,还对全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同生态省的目标要求背道而驰,而且派生出由抢偷农垦橡胶为表现形式的长期社会不稳定,农垦因橡胶被偷抢,每年丢失橡胶超过2万吨,连同护林保胶支出,年损失超4亿元:民营胶由于加工工艺和设备差等原因,质量一直上不去,加上流通环节过多,同农垦网上销售价格相比,胶农的实际收入每年至少减少2亿元。多年来,偷抢橡胶已成为海南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场乡关系。“三融入”正是着眼于资源统一配置和维护社会稳定,这对农垦和地方都是大有好处的,应当共同珍惜。
经济融入市场,这是企业的唯一选择,也是政府对农垦企业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不要忘记,不管执行哪一种体制,海南农垦的企业性质都不会改变,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9日视察海南时明确指出:“要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建立富有效率的农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农垦企业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总书记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海南农垦的企业地位,而且要求海南农垦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总书记的嘱咐,成为海南农垦体制改革的最大动力,百万农垦人感到无比幸福和巨大鼓舞。随着社会职能的剥离,正名后的农垦企业将更加有竞争力,而经济融入市场正是增强和检验竞争力的最好手段。
检验企业体制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利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加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是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海南农垦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体制,有一条是应该充分肯定的,那就是如果没有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体制支持,海南农垦就不可能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因为橡胶投资期长达7―8年,没有相应的多年计划投资配套作保证是不行的,如果期间出现投资短缺或跟不上,胶苗失管长不大,就会带来胶园报废前功尽弃的严重后果。有专家指出:计划经济有诸多弊端,但使用在长期作物投资上它的连贯性非常重要。要说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最要命的是留给农垦经营者思想上对国家的过度依赖,严重的思想守旧积弊成为农垦人解放思想全面振兴的最大障碍。在那种特定体制下,伸手替代了自己动手,国家早就要求海南农垦要执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可是国家没有拨给多种经营专项投资,企业就死守一业把一切希望都捆绑在橡胶树上面,长期处在饿不死富不起的境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远远低于预期。海南建省办大特区20年,海南农垦受体制约束,发展速度严重滞后,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不管别人有没有议论农垦这20年拖全省发展的后腿,农垦人都应该有自知之明,为发展滞后感到内疚和焦虑。进而产生一种加快变革体制、激活机制的迫切感,为“三融入”的全新体制喝彩叫好。
半个多世纪民生问题的历史积淀,住房、饮水、用电、道路等基本民生问题压得农垦透不过气来,体制下划才刚刚几个月,省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安排配套资金支持农垦改善民生。其中电网改造工程今年10月底全部结束,年减少电负1.86亿元,惠及广大职工,2008年垦区民生建设投资20亿元,关注程度史无前例,面对新体制的赐予,我们也应该好好珍惜。多少年来,我们为企业正名苦苦求索,体制让我们的求索变成不可能,“三融入”中前面两个融入满足了我们的长期企求,企业正名轻装上阵拚市场的局面即将到来,值得我们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