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油价暴跌五成 轮胎缘何岿然不动
- 时间: 2008-10-21 01:15:15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南方都市报 点击:
- 比起7月中旬曾经创下的147.27美元历史高点,国际油价已累计回调达50%.然而,数月前一直坚持“国际油价导致成本压力上升”的轮胎企业,近期却显得风平浪静。是成本未降,还是不愿放弃利润呢?
147.27美元―88.89美元―74.97美元,在国际油价一片叫跌声中,杨小姐却显得有些愤懑。
杨小姐是一位车主。几个月前,她在自己经常去的一家汽车服务店做保养,听别人说米其林轮胎不错,于是她动了换轮胎念头。可一条轮胎1300多元的价格,让她感到超出了自己的预算。
油价上涨,物价也上涨,听着维修师傅的解释,她暂时搁置了换轮胎的想法。连日来,油价狂跌,“轮胎也应随行就市降些了吧。”抱着这种想法,杨小姐再次来到该服务店。可配件价格公示栏上的轮胎报价中,她失望地发现,符合爱车型号的那款轮胎价格,依然保持高位。一句“原材料上升”,轮胎价格就可以昂首上调。那么,现在油价跌到低位,与之相关的原材料价格也应声回落,为何轮胎就拒绝随行就市?感到很不是滋味的,除了杨小姐,更有数以万计的车主。
质疑:油价暴跌为何轮胎价坚挺?
连日来,纽约商交所原油期货市场收盘报价不断刷新最低纪录,比起7月中旬曾经创下的147.27美元历史高点,国际油价已累计回调达50%.然而,数月前一直坚持“国际油价导致成本压力上升”的轮胎企业,近期却显得风平浪静。油价大幅下调,他们似乎置若罔闻。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此一来,这些轮胎制造商岂不是要将自己的生产成本压力,转移到消费者头上?
理由:规避前期投资风险?
据了解,轮胎的主要原材料是天然橡胶(资讯,行情)和合成橡胶(资讯,行情),此外,还包括钢丝、帘布和炭黑等。合成橡胶对天然橡胶有一定的替代性,由于合成橡胶的原材料是石化产品,因此,原油价格大幅上涨使其成本大幅上升,从而也间接推高了天然橡胶价格。
国内天然橡胶的两大产地主要是在海南和云南,受冬季冰雪天气影响,两大产地的天然橡胶产量减少,而全球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泰国供应吃紧,中国市场的消费量在不断增加。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全行业毛利率普遍下降。本土轮胎品牌中,今年一季度的销售毛利率基本上较去年度毛利率降低10%以上。以华南橡胶公司为例,该公司一季度橡胶采购成本价格比上年平均上涨达37%,若以每月耗胶量为4500吨计算,每月橡胶采购成本增加2000万元以上。今年一季度估算产品毛利率降低超过5%,而在第二季度以后,原材料上涨引致的产品毛利率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某品牌轮胎公司内部人员也向记者透露,上半年对比去年同期,该公司原料费用(综合水平)增加幅度约为20%,在今年九月份,成本涨幅达到40%至50%.
无可否认,物价上涨对轮胎生产商带来了经营压力。“但这不是全部。油价上涨,只是一个涨价的契机。”如今已经脱离了轮胎行业的叶先生指出,在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的同时,企业前期投资风险预支、投入成本的回笼,用人成本逐年上涨,也是轮胎企业面临的一个成本压力。特别是我国在新劳动法实施后,用于改善职工福利等投入增加,也导致企业用人成本增加,以近三年计算,企业在用人成本方面占总成本的预算,逐年呈2-3%的幅度递增。
契机:物价涨轮胎企业纷提价
事实上,近两年轮胎价格均在不断上升,今年表现得尤其频繁。早在今年初,普利司通就已经宣布3月起旗下品牌轿车用轮胎、卡车巴士用轮胎涨价,幅度为3%-5%.此外,锦湖轮胎在今年2月份已经提价,整体涨价幅度为5%-8%,其中,轿车轮胎升幅达到8%.同为韩系品牌的韩泰轮胎,2月份全线产品也已经上涨3%-5%.4月,固特异的部分产品也进行过一次轻微涨价,平均涨幅为2%左右。6月份,米其林中国开始提高轿车及轻卡替换轮胎价格,其中,包括旗下三个品牌:米其林、回力、百路驰,依据不同的产品规格,涨价幅度在3%至7%之间。
涨价潮让本土轮胎企业也不甘人后,在今年上半年国产轮胎全面提价,提价幅度3%-10%不等。贵州轮胎曾经两次提价,提价幅度约5%;黄海股份在今年一季度提价1%-2%;青岛双星(000599,股吧)上半年提价3%-5%;风神股份(600469,股吧)的部分产品也提价5%-7%;双钱股份(600623,股吧)、华南轮胎,也在上半年将产品价格提升5%以上。
对于此次涨价潮,无论跨国集团还是本土轮胎制造商均表示,原材料大幅增长,企业无法承受成本上涨压力,只能以上调产品价格应对。从米其林集团上半年公布的财务报告中显示,除了不利的汇率影响之外,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轿车和轻卡及卡车替换胎市场显著下滑,欧洲市场在5月和6月下滑加速。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超过了预期,导致该集团销售成本上升和产品提价带来的缓和效应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以不变汇率计算,该公司全年增加的原材料成本预计为7.5亿欧元,因此,米其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提价战略。
应对:经销商以“促销价”过渡
厂家有厂家的定价策略,而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经销商,他们所报出的价格,才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事实上,每次厂家调价,部分经销商却能“巧妙”地化解由于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曾经在一家跨国轮胎品牌经销店负责销售的罗先生向记者透露,每次厂家对外正式公布上调产品价格后,该轮胎品牌的部分经销商,就会进行一到两个月不等的“促销期”。他们就利用这种方式,将调价带来的影响,在市场上平稳地过渡。作为经销商,他们会将部分型号轮胎产品,以不到9折的方式进行促销,其折扣部分基本与升价幅度相当。
而在促销期之后,产品的调价真面目,才会真正暴露在人们面前。罗先生指出,在轮胎厂家向经销商公布价格时,不同的经销商可能存在5%-8%左右的浮动空间。
前固特异华南区旗舰店的负责人匡先生补充,以市场原价为550元的一条轮胎为例,经销商从厂家处得到的提货价约为450元-480元。当厂家对这款轮胎的价格升至580元后,经销商从厂家提货价格随之上调的同时,在上调的部分中,厂家仍会适当补贴给经销商30%-50%左右的利润空间,让经销商以各种促销的形式,将涨价的影响进行缓冲,通过市场不会立刻体现涨价的影响,以保持销量稳定。
预测:2-3个月内价格或变相下调
“通常轮胎制造商对于轮胎产品定价,不可避免地存在少则两三个月、多达半年的滞后期。”新迪轮胎公司的销售总监周先生表示,对于大型轮胎企业,为了维护产品、价格体系的稳定性,在进行原材料采购时,通常会预支三个月到半年以上的定价周期,因此,轮胎价格下探,体现在市场上会出现几个月的滞后期。某进口轮胎品牌的内部人员表示,一般来说,轮胎厂家在原料购买方面,存在两到三个月的滞后期,库存量一般保持1-3个月左右。
虽然目前的轮胎价格,仍然让人看不出降价端倪。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进口品牌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在未来两个月内,轮胎价格或将会出现下调。按他的话来说,这种调价方式是变相“降价”,并不会直接体现在轮胎明码实价的变化上,而是以某些与轮胎相关的增值服务来体现出来。
不止一个轮胎制造商表示,在近两个月难以“公开降价”,只能通过经销商根据自己的营销现状变相调节,试问,又有多少车主愿意接受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