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排行
  •   
  • 从胶园承包到循环农业
  • 时间: 2008-10-09 11:40:20    作者: 中橡网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从胶园承包到循环农业    ――大丰农场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改革调查       “买肥也要‘走后门’啦!”近日,记者在大丰农场十队采访橡胶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改革时,该队胶工吴和迪发出如此感叹。    这可是件新鲜事。记者忙问缘由,原来,开割胶园“长包”改革后,该场的橡胶林管改为常年施肥,收入大幅度提高了的胶工们,深知肥多胶多的道理,纷纷自己掏钱买农家肥。由于需求量大增,负责为职工采购肥料的农场物资供应中心一时忙不开来,肥料一时告急。为了早一点买到肥,早一点施肥,早一点见效,一些职工拿着钱找上门,叫“中心”先收钱,肥料一到先拉,于是,这样一来,出钱买肥也开始“走起后门来了”。    “买肥也要‘走后门’”的新鲜事,见证的是大丰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改革职工队伍所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大丰从企业持续发展的高度,围绕着开割胶园“长包”改革,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所带来的。    胶工身份转换:由劳务承包到资产承包,身份一换活力现    “不用怀疑,不用争议,不能唱反调。”大丰农场场长助理、生产科长刘汉文用3个“不”字,向记者开讲大丰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改革的故事。刘汉文说,这3个“不”字,是大丰农场党委在推行开割胶园长期承包改革时定下的调子。它是改革的思想基调,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采取倒计时,20天完成查株划岗定产竞岗。大丰橡胶“长包”改革是在“跑步”中完成的。4月18日,64个工作组分赴19个橡胶生产队,开始查株划分岗位。他们白天上林段查株划岗位,晚上召开会议解决相关问题。4月23日,仅用5天时间完成全场34.38万株橡胶开割树的查株划岗位工作。4月24日至26日核株定产,对全场竞岗人员进行资格审核。4月27日到28日,三榜公布定产产量。4月29日到30日,培训竞岗工作人员,分3个竞标小组,将全场分成3个片区进行公开竞岗。5月1日在一队进行竞岗试点。19个生产队长各自带着本队4名胶工到现场观摩。5月2日全场铺开。5月6日全场竞岗完毕。5月8日拿第一刀胶水。从召开胶园承包动员大会到产出第一刀胶水,大丰仅仅用了20天,就实现了橡胶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划小承包岗位,110人通过承包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大丰在一开始推行开割胶园“长包”改革时,就与转岗分流,解决富余人员就业相结合。他们初次划小承包岗位,按每岗716株的标准,将全场橡胶开割树划分为480个岗位进行承包。岗位设置好后,通过公开报名,将近700人报名竞岗,比实有岗位多出190人。针对这一实际,他们再次划小岗位,平均每岗642株,使承包岗位增至536个。按照在职职工、在编在保职工、待岗待业职工和其它人员的顺序进行竞岗,通过几轮竞岗,转岗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110人。他们当中既有转岗分流的收胶员和植保员37人(其岗位分别由队干部兼任),也有治安联防队员、水果队、基建队、医院等单位的富余人员,外出打工回流的职工,以及没有就业的职工子弟。大丰开割胶园“长包”前,有20个树位无人上岗,准备从外地招聘20个新胶工;承包后,农场内部人员踊跃竞争上岗,生产队长不再为找不到胶工而发愁了。    对高收入者进行调产,调出部分用于扶持低收入者。大丰原是育种试点单位,橡胶的品系较杂,产量高低相差较大,株产高的每株达到8至10公斤,低的才1.2公斤,这无疑增加了定产的难度,出现了多的月收入超过1万元、低的不足2000元的“两头尖”现象。针对收入“两头尖”现象,场领导亲自带队到现场调查,分析查找原因。对于低收入者,采取由割胶辅导员代刀的形式,如果属于定产原因,让承包者写出退岗申请,农场收回承包岗位下调产量后,再重新发包,在同等条件下,原岗位承包者优先。如果属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保持定产不变。而对于高收入者,进行产量微调。其做法是:设计一个大家都认为比较合理的月收入数字为基数,超过这个基数的,每100元为一个档次,分3个档次进行调产,平均每100元增加上交产量1.2公斤。每个岗位总调产控制在总收入的12%。对于调出的这部分产量,主要用于扶持低收入者发展养殖业的专项资金。    为了让承包者理解并接受调产,5名场领导分片包干负责,找调产者进行谈话,讲明调产理由。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说服工作,被调产的承包户对农场的做法表示理解和接受,保证了调产顺利进行。通过调产,8月份,胶工收入“两头尖”现象得到了改变,促进了平衡。“开割胶园长期承包改革的推行,实现了胶工由过去的劳务承包到资产承包的转变,这一转变,从机制上使承包者拥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并可获得较高的利润,从而提高了对橡胶资产的关切度,极大地激发了胶工的生产积极性。”大丰分公司总经理钟国深在谈到开割胶园“长包”改革的成效时如是说。    “现在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催耕催种了。”六队队长杨全军在谈到“长包”改革所发生的变化时感慨万端。他说,现在的胶工可自觉了,割胶不用打钟了,施肥不用监督了,林管不用督促了,他们将胶园当成自家的菜园一样来经营。    “原来担心肥料卖不出,现在是苦恼先拉给谁。”生产资料采购中心主任李宪祥的“苦恼”,道出的是大丰职工投资意识的增强。据李宪祥介绍,自6月份以来,大丰胶工共投资94.57万元,购买优质牛肥4850立方米。六队有40个承包户,其中22户拿钱购买牛肥施橡胶。陆建伟夫妇收入高了,便委托农场生产资料采购中心购买优质牛肥12立方施到了橡胶园。    干部角色转换:由生产指挥到生产服务,角色一转面貌新    原是割胶辅导员的张永娟,现在的身份是生产技术员,虽然从事的还是割胶技术指导和检查工作,但不同的是,原来她每天在本队橡胶林里上班,现在她每天要到其它的生产队橡胶林上班,原来的技术指导是无偿的,现在的技术指导是收费的。这是大丰“长包”改革后,干部角色转变出现的新气象。    作为“长包”改革的配套措施,大丰成立了橡胶生产技术服务中心、橡胶生产资料服务中心、橡胶种苗生产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物业管理服务中心。这五大“中心”诞生的原因是,“长包”改革后,管割分离,承包者成为经营的主体,拥有化肥、农家肥等生产物资采购权力。这就要求原来的生产技术和物资供应必须转型,由过去的生产指挥者,转化为经营服务者。其收入与服务挂钩,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收取合理的报酬。五大“中心”80%的员工由转岗分流人员构成,逐步朝着经营实体转变,目前其收入由基础工资和效益工资各占50%,以后逐步断奶,靠服务养活自己。    橡胶生产技术服务中心,主要为胶工技术提供有偿服务,但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中心”的21名技术服务是由原来的割胶辅导员转型而来。他们的收入由基础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构成。基础工资占总收入的50%,由分公司发。效益工资由每月从为胶工提供的技术服务中提取。胶工的技术指导、橡胶“两病”防治,视其服务效果,由承包者按当地的劳务市场价格,给予合理的报酬。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收入的多少。生产技术员实行跨区域服务,业务上由分公司生产技术部指导和监督,其服务质量由队干部和承包户监督决定。生产技术部成立一个督导组,专门督导监督生产技术人员的服务,若受到胶工或生产队举报,将受到经济处罚。    橡胶生产资料服务中心,是在原来的农场物资供应站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职能由原来农场的一个部门,主要为农场采购化肥等物资为主,转换为直接为职工代购化肥、农家肥等物资的一个经营性服务机构。原来的物资供应站长,现在的“中心”主任李宪祥说,原来是“坐商”,坐在办公室里,负责发放物资,打交道的是生产队;现在是“行商”,直接与胶工打交道,选择权在胶工手中。采购的物资要得到胶工的认可,他们才有生意做,有生意才有收入。为了采购到质优价廉的肥料,“中心”人员深入到屯昌、儋州、定安等地了解市场,肥料到后要直接拉到承包户的岗位,经验收合格,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果质量不好,胶工可以不要。李宪祥说,开始“卖肥”时,担心胶工不要,于是将牛肥拉到靠近公路的生产队的橡胶林段旁做“广告”。由于他们采购的肥料质量好、价格合理,得到了职工的认可,纷纷上门要求“中心”帮助采购牛肥,现在,要排队“购肥”,常常是晚一步就“抢不到肥了”。    橡胶种苗服务中心,是在原来的橡胶种苗基地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该中心在完成总局下达的橡胶种苗培育任务的同时,采取中心+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品牌带动,扩大橡胶种苗种植规模,为垦区提供优质的橡胶种苗,提高职工的经济收入。    畜牧中心是大丰为配合发展养猪业,而新组建的一个中心,该中心采取扶持+帮带的形式,推动大丰养猪业的发展。物业服务中心,主要是为机关的物业提供有偿服务。    延长产业链条:养猪养蜂启动,循环农业上路    随着改革的深入,大丰有400多位干部职工需要转岗分流人员,但大丰的7万亩土地已基本开发利用,通过土地安置就业难度较大。为此,大丰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推行橡胶开割胶园职工家庭长期承包改革时,没有就改革而改革,而是从有利橡胶产业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考虑,提出了作为橡胶的配套产业,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养猪和养蜂业。特别是通过发展养猪业,为橡胶提供优质的牛肥,形成“猪――沼气(肥)――橡胶”的循环农业。    为使养猪业尽快启动,大丰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兴建种猪厂。采取股份制形式,创办种猪厂,为职工养猪提供优质种苗。二是政策扶持。对养猪专业户和职工发展养猪业提供资金、技术服务。三是兴办饲料加工厂,为职工养猪提供饲料配方。    6月8日,利用闲置的咖啡加工厂兴办的万头养猪场正式动工。经过紧张的施工,9月中旬,200多头种猪已陆续“入驻”。该种猪厂计划发展种猪600头,一年将为职工提供万头的优质猪苗。    扶持专业户和职工发展养猪业也于4月正式启动。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在每个队扶持一批养猪专业户。农场以猪圈、肥池、沼气等的投资入股,专业户以劳务入股,利润四六分成。肥料全部由农场回收。不是专业户的,修建猪栏农场可先预借一部分资金。猪苗在收取一定的押金后,先由职工饲养。    三大措施,推动了大丰养猪业的兴起。目前,全场职工养猪积极性空前高涨,涌现出一批养猪专业户,预计年底全场出栏肉猪6000头以上,比去年翻一番。2009年将建成万头肉猪基地。    养蜂业也正在大丰悄然兴起。目前,大丰一方面对职工进行养蜂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紧锣密鼓筹建养蜂场,扶持职工养蜂。“猪――沼气(肥)――橡胶”,“蜜蜂――果树”的循环农业在大丰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