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实现比较效益最大化
- 时间: 2008-11-10 09:10:16 作者: 王东江 来源: 海南农垦报 点击:
- 编者按:自省农垦总局党委决定19个农场退出海胶集团,实行“社保田”“租赁田”“两田制”的运行模式以来,退出的各农场正在抓紧梳理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比较效益最大化。今天,本版特编发省农垦总局副巡视员王东江撰写的长篇调研报告――《东昌农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作者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平台,深度“窥视”东昌农场努力实现比较效益的发展情况,极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并顺飨读者。
一
海南农垦将追求农业经济比较效益最大化,作为农业发展方式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最近东部19个农场退出橡胶产业集团,放开手脚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东昌农场就是这批从橡胶集团中分离出来的农场之一。最近,我到东昌农场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问题进行调研。所见所闻,使我对海南农垦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整结构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东昌农场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境内,是1952年较早创办的国营农场,占地11万亩,其中生产耕作用地6.3万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30多年间,农场以种植橡胶为主。近十年来,随着农场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农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减少橡胶种植,积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开始尝试种植胡椒,10年过去了,已由当初零星种植200亩发展成一个相当规模的大产业。
胡椒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占全场可耕作面积的约1/5。全场400亩成片种植的胡椒园5块,500亩成片种植的胡椒园6块,1000亩成片种植的胡椒园5块,2000亩成片种植的胡椒园1块。36个生产队队队种胡椒,目前已成为全省种植最集中规模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
2500多户职工都有了自己的胡椒园。每户面积10亩,5000多名职工得到充分就业,当年职工外出流离无业可就的状况已一去不复返。
同两个规模相联系的是全场经济生产的迅速扩展。现有8000多亩胡椒已投产,年产胡椒果2500吨,产值4500万元,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达1250户,2万元以上的有601户,3万元以上有565户,5万元以上有56户(以上不含胶园承包收入)。
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每亩土地产出由过去单纯种植橡胶的350元提高到4500元,人均劳动生产率也由过去3582元提高到现在的9952元,经济比较效益最大化开始实现了。
困扰多年的民生问题也开始有了改善。全场职工已参加社保,长期病号免交“四费”,离退休人员按时发放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100%;老弱病残弱势群体纳入海口市城市低保;多年饮水安全问题已开始逐步解决,有1120户职工报名参加危房改造;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职工医疗福利进一步得到改善,职工生活安居乐业,过去2700名职工人心思走,现在是人心思归,农场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场社会稳定和谐。
二
农场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崭新的局面,是当初形势逼着干出来的。2000年是农场最困难的时候,不到3万亩橡胶,年产量只有800吨,胶价仅6000元/吨,8千多双眼睛都盯着橡胶这个饭碗,农场负债累累,连续13个月发不出工资,很多职工没钱买米,小孩没钱上学,有病没钱医治,农场前景渺茫,人心涣散,能走的都走了,把农场逼到了破产的边缘,传统的经营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这样,广大职工求生存盼发展的心情显得更加迫切,一场带有全局性的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变革的形势迅速形成。
如何打破困局,根本出路还要靠发展。发展靠什么?首先要靠正确的发展思路。农场通过总结教训,形成共识,更新观念,大胆探索,转变方式,从而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时制约农场发展,导致农场陷入困境的有几大原因:第一,产业单一。橡胶是主业,其他作物很少,第三产业基本没有发展,企业不堪重负。由于东部自然条件的特点,风灾严重,橡胶有效存株率每亩只有19株,干胶亩产不到40公斤,低于全局平均水平,橡胶产值相当低下,每亩产值350元,土地产出率低、效益差、成本高,但是橡胶又占用着大量的土地资源。第二,机制不活。产权纯公有,制度死板僵化,干多干少一个样,依赖思想严重,企业没有活力,职工缺乏创业动力。第三,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全场的生产用地基本用来种橡胶,明知道种橡胶不赚钱也要硬着头皮种下去,50亩胶园才安排一个劳动力,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这是矛盾的,但这种矛盾的出现又是必然的,它的必然已包含在“打破封锁”、“战略物资”的概念本身之中,同时也带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特点。这表明一方面农场对现存的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低效率感受强烈,另一方面又对现存的产业布局“犹抱琵琶半遮面”,难以割舍。这不仅说明了传统生产方式对农场的约束影响之深固,同时也反映了资源配置利用的不合理性和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为跳出旧巢穴,另辟新门路,农场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切入点,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载体。前些年,农场曾种植了一些龙眼、荔枝、胡椒等热带水果作物,从实践的比较中,大家认定胡椒具有较强优势,本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应胡椒生长,产出效益高,而且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职工容易掌握。产品市场风险小,价格高时就出手,价格低时就储藏,先不卖或卖一部分,销售灵活掌控。职工就业充分,可以用比较少的土地实现职工广泛就业。种植五亩荔枝难以满足一个劳力的劳务投入且回报极低。而种植5亩胡椒就能满足一个劳力的劳务投入,而且经济效益回报较高。根据广大职工的意愿,自2001年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胡椒种植。
任何一种发展方式的推出,根源深刻存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劳动创造与分配占有、人力资源与资本要素之间能否合理结合、配置与之相适应,从这个原理出发,农场注意把握好几个问题:
土地是财富之母。农场尽可能让每个职工都拥用5亩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让每个职工在自己拥有的这片土地上,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很快在全场广大职工中形成了一种“我劳动,我快乐,我幸福”的催人向上的精神风貌。
劳动是财富之父。为了加快胡椒的生产,广大职工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每亩地种110株胡椒,需要石柱110根,全场1.2万亩,就需要安装石柱132万根,每根长2米,宽0.25米,如果把这些石柱相接起来,总长度就达2640公里。而这些石柱全靠职工肩扛车运从几十公里外的山上搞回来。每亩胡椒一年施用牛肥1100斤,全场一年下来施放牛肥就达1.8万吨。而这些农家肥都是职工一车一车从周边的农村收集购买运拉回来,有的职工甚至为抢肥源找牛肥,深更半夜出去。广大职工焕发出来的巨大的劳动积极性使胡椒产业发展步伐大大加快。
资本是财富血脉。为了多种胡椒,这些年职工共投入成本资金1.2亿元,平均每亩三年抚管生产期的成本约8000元,主要用于机耕、种苗、石柱、肥料、肥池建设上,这些钱从哪里来?办法有三个:一个是职工向信用社小额贷款,这部分资金占20%;二个是向亲戚朋友民间资本筹借,这部分资金占30%;三个是职工个人的积累,滚动分期种植,这部分资金占50%。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几乎不要公家一分钱。现在职工6000万元的借贷资金都已大部分偿还。
好的机制是财富的骨骼。农场一开始就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人是主体,紧紧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二是尊重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让职工自觉种植胡椒;三是产权明晰,职工自费投入,自费管理,自主经营,收益除上缴合理地租外,全部归己,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每个职工都成为一个小业主,主动学技术,勤管理,愿投入,真正让一切劳动、技术、资本的活力都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使整个胡椒产业充满了活力,农场的经济更加强壮。
持续发展是财富的源泉。东昌发展胡椒产业也不是一帆风顺,曾经历了几次市场的冲击,起起伏伏,涨涨落落。但是广大职工不因为一时市场风浪所摇摆,不因为市场交易的阻碍而打了一个回旋,又悄悄向后退去了。对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一干到底,干出成效。而且这种选择完全建立在一种理性判断和有效措施应对的基点上:第一,首先农场的领导对胡椒产品市场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定位,胡椒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消费品,从南到北、从国内到国外市场消费量巨大,一时价格低迷,只是暂时现象,消费的主流并没改变,从而引导职工坚定信心,统一认识,越是在市场销售困难的时候越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高产量,逐步做强。第二,市场价格下跌的时候,为了减轻职工负担,相应调整地租收缴,从每亩原来年交干果品30市斤减少到20市斤,减少幅度达30%左右。第三,当遇上特大自然灾害,例如2005年达维台风、2008年寒害,农户损失严重,农场及时相应减少地租收缴,使职工有力量、有能力渡过难关。第四,对部分弱势群体给予扶持。农场先后为困难职工购买石柱1万根,胡椒种苗2万株,还定期请专家一年两次给职工进行技术辅导和培训。第五,当胡椒价格低迷的时候,农场还拿出一定资金收购职工的产品,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2-3元/斤,尽力掌握市场,稳定市场,最大限度地保护职工的利益,农场收购到的这部分胡椒产品暂时储存起来,等到市场出现转机时再出手,赚取平均利润率,使胡椒产业得于持续发展。
种下思想,收获行为,种下行为,收获结果。目前,东昌胡椒产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水平,基本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民营化”。他们的经济转型开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场由转变发展方式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事实,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海南农垦这个曾经辉煌过的国有企业,究竟怎样才能重新振兴?经过调研,笔者认为: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思维,敢于打破传统模式,把起点落实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来,落实到生产力标准上来,农场的经济发展才能步入健康的轨道;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特色和优势,正确选择、培育主导产业,并坚定不移地干下去,农场的经济发展才能跨过沟坎,步上坦途,越走越宽广;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广大职工权利的自主选择,使生产方式更加符合职工意愿,自主经营、当家作主,才能极大地焕发他们的动力、活力,做大做强产业,农场职工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四必须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原则,这是企业取之不尽的财富源泉。种什么?怎么种?都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和职工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应该是什么赚钱种什么,哪种形式能让企业较快发展就采取哪种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土地产出率大幅提高,推动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的进步;五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企业只能正确地去认识规律,运用规律,而不能去创造规律,更不能违背规律。坚持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经营方式,农场经济发展才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避免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
如何努力实现比较效益最大化?在东昌农场以后,垦区也曾经有过一个又一个的农场都在为回答这个问题而做了不懈努力,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因此,当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关键阶段的时候,海南农垦着重解决发展方式问题时就不能不是一个最迫切的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东昌农场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因此,肯定成绩,检视以往,找准问题,筹划未来,更好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形:民生问题欠债较多,道路、饮水、住房问题比较突出;胡椒产业经营仍比较粗放,科技投入不足,单产水平低,标准化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不长,产品加工环节薄弱,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产品缺乏品牌,市场销售渠道不畅,没有形成统一的销售的力量,在市场上无话语权,流通利润赚取很少;在土地资源配置上,存在少数人员使用土地面积偏大的现象,引发出不和谐现象。总之,农场从整体上看,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还不大,经营效益还不佳,综合实力还不强,职工生活还不富裕。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创新机制,腾笼换鸟,加快转型,另开新篇,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农场领导班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重点处理好数量、质量、效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地解决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问题,全力做好几件事情:
第一,高度关注产业效率。国际经验表明,长期有着低效率产业的存在会极大地拖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后腿。目前由于部分职工胡椒生产经营水平仍较为粗放,全场平均亩产量仍停留在150公斤左右,但同时也有不少职工的胡椒园产量却高达500公斤,产量相差3倍,极大影响了产业效率的提高,这说明胡椒增产的潜力和提高效益的空间非常之大。必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建设标准化的胡椒园,促进胡椒产量的大幅提高,使亩产量从目前平均15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总量从现在2500吨提高到5400吨,实现胡椒收入总量提升到9000万元。同时,统筹兼顾调整清理土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从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第二,扩大范围经济。再也不能继续停留在单纯生产原料产品上,必须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大产品的差别性,大力开发胡椒在食品、保健方面的系列产品,同时生产几种产品,不断扩大范围经济,使胡椒产品的经营附加值成倍甚至数倍的增加。今后,随着农场职工基本田政策的推行,农场的地租收入每年减少120万元以上,因此,农场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扩大,主要通过胡椒产品深加工、制造最终产品的途径去获取。
第三,大力开辟“第三利润源泉”。流通是经济发展获取利润的“第三利润源泉”,必须洞察先机,高度重视市场营销,全力开拓市场,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了解市场动态,扩大市场份额,增大品牌效应,提高产品质量,使胡椒产品能够进入超市,进入高端市场,进入远洋市场,形成生产、加工、运销的产业链,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坚决打破在原产地卖原产品,流通领域的利润拱手相让的被动局面。
第四,大幅减少“人口红利”。农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劳动成本低,这是目前农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但“人口红利”终归要结束。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职工的主体价值、劳动价值、创造价值、生活价值,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惠及职工,在农场经济发展有了回旋余地的时候,就要下决心大力改善民生,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增强职工幸福感,让职工过上一年比一年地更加富裕文明的生活。要在2-3年内,基本解决农场1000多户职工的危房改建,让职工住上漂亮坚固的产权房;让全场81个老区自然村群众喝上安全干净水;让全场每个生产队、每个自然村都铺上水泥硬板路,结束“晴天一头灰,雨天一身泥”的红土泥泞小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