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序
- 时间: 2008-11-28 09:15:26 作者: 海南省政协主席 钟 文 来源: 海南日报 点击:
-
《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是一部史料、科教价值较高的文史图书。它以新中国发展天然橡胶事业为背景,着重记述了海南百余年,特别是海南岛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天然橡胶事业开创奠基、非凡发展的曲折历程与辉煌成就。我曾担任过海南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作为一名农垦老兵,能够亲身参与和见证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建设并为之效力,感到非常荣幸。现在,重温这一段充满爱国爱乡情怀、艰苦创业激情和创造世界橡胶种植奇迹的历史,更加感到亲切和振奋。
天然橡胶事业―――这是一部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丽史诗;谱写这一史诗的人们―――这是一个值得永远载入史册的英雄群体。
天然橡胶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世界上普遍栽培的为巴西三叶橡胶树。我国种植天然橡胶始于1904年,迄今已有105年的历史。1904年,云南德宏土司刀安仁和海南华侨何麟书引种橡胶树;1905年,何麟书创办中国第一个民办橡胶园―――海南琼安胶园;1906年,他从马来亚引种在海南岛最早成功种植第一批天然橡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仍存活的几百株百年龄橡胶树,除1株在云南盈江,其他均在海南琼安(琼海东太农场)、天任、蔡惠(儋州西联农场)百年老胶园。中国第一个天然橡胶育种站在海南岛那大联昌,它是中国天然橡胶的摇篮;中国第一批天然橡胶实生树的种子大部分来源于海南岛的琼安、天任、蔡惠等为数不多的老胶园,它们是中国天然橡胶的温床。1950年海南岛解放前,全岛仅有胶园2343个(分布在12个县),面积3.63万亩,种植橡胶树106.65万株,其中开割59.34万株,干胶年产量约200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作出在我国华南地区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重大决策。1951年11月,成立华南垦殖局,次年1月1日正式成立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海南省农垦总局前身),同年7月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部队第一师(简称林一师),9月林一师与海南垦殖分局合编,从此揭开在海南岛大规模垦荒植胶的序幕。1958年3月,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从广州迁往海南儋州,同年9月新建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前身)在儋州开学,热作两院从此“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在我国热作,特别是天然橡胶科研与教学领域中取得了“橡胶树北移”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一等奖等一批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海南省位于北纬3°20′~ 20°18′,东经107°50′~ 119°10′,作为海南省主体的海南岛,自南端的三亚至北缘的海口,地处北纬18°10′~ 20°18′。世界橡胶权威专家曾经预言:北纬15°以北为橡胶种植禁区。海南岛百余年橡胶发展的历程证明:我们突破了这个禁区,创造了世界橡胶种植史上大面积北移成功的奇迹。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是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国橡胶事业的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世界橡胶北移种植提供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与成套技术,对世界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海南天然橡胶(包括民营橡胶)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二三十年的不断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07年末,全岛橡胶种植面积达650多万亩(其中,农垦396万亩、民营259万亩),开割面积457万亩(其中,农垦311万亩、民营146万亩),年产干胶28万吨(其中,农垦17万吨、民营11万吨),橡胶种植面积、开割面积、干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6.3%、53.4%、49.5%。海南已成为我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
党中央关于在海南岛建立发展天然橡胶基地的英明决策,老一辈革命家与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巨大关怀,始终激励着我们努力发展海南天然橡胶事业。自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曾经先后亲临海南垦区和热作“两院”视察、检查指导工作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叶剑英、王震、彭真、郭沫若、肖克、胡耀邦、陶铸等,党的第三代主要领导人有: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有:乔石、李鹏、朱?基、李瑞环、田纪云、万里、邹家华、李岚清、彭冲、雷洁琼、何思源、王汉斌、阿沛·阿旺晋美、李沛瑶、陈慕华、姬鹏飞、王炳乾、钱伟长、周光召、王光英、铁木尔等,社会知名人士茅盾、赵朴初、贺绿汀、萧三等,外国领导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等,这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为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发展历史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海南乃至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爱国华侨功不可没。他们不仅百折不挠、成功开辟了中国民营天然橡胶的历史,而且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外带回橡胶种苗及技术,为新中国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奠定了基础。继20世纪初,何麟书创办琼安胶园,潘宝任、曾金城、蔡季刍等创办天任、蔡惠胶园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马文谷、雷贤钟等又一批爱国华侨前赴后继、冒死从国外带回胶种、胶苗,在海南岛乐会(今琼海)、三亚、保亭、儋州等地陆续种植、生产、经营橡胶,为新中国打破帝国主义封锁、独立自主发展天然橡胶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树,其种子和母树繁育种源,大部分来源于海南岛琼安、天任、蔡惠胶园等华侨老胶园。华侨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倍加称赞和高度评价。周总理曾对雷贤钟说:“你带橡胶良种回国比带金子还宝贵。金子中国有,橡胶优良品种就少得很哪。”“你能在这困难时期带胶苗回国,是很崇高的爱国精神。”
广大农垦干部、职工、知青和橡胶科研、教育工作者是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团结一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为这一壮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将永垂史册。在他们中间,有风范长存的领导者,如,我国热作科技高教事业开拓者、原热作两院第一任院长、农业部部长何康,海南农垦事业开拓者、原林一师政委、海南农垦局第一任局长、为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最后骨灰都撒在胶园的王昌虎;有采运胶种的普通战士,如,为了向祖国和人民践行“一粒胶种,一两黄金”的庄严承诺而舍身保护胶种壮烈牺牲的原林一师一团战士、一等模范、一等功臣陈金照;有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如,全国劳模割胶能手叶娣、马佩贤、袁玉珍等;有勇攀世界橡胶科技高峰的科教工作者,如,我国橡胶作物科学先驱彭光钦、著名橡胶育种专家徐广泽、受江泽民同志高度赞扬的橡胶育种专家刘松泉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橡胶专家黄宗道等。
海南天然橡胶事业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植胶人的不懈努力,在海南岛这片热土上,不仅留下了那些抹不去的沧桑岁月,弥足珍贵的百年胶园、百年胶树和几百万亩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橡胶树这些关乎国计民生和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无私奉献、勇攀科学高峰这些独具“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社会功能的精神财富。更令人鼓舞和自豪的是,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南天然橡胶事业的巨大关怀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几代华侨“血浓于水”的橡胶情结所维系的爱国情怀,复转军人、农垦干部职工和知青组成的几代农垦人,以及海南农垦、热作两院广大科教工作者,为了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接力传承,用青春与生命所铸就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建设海南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海南天然橡胶事业》这部文史“厚卷”,循着华侨先驱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业者们的足迹,解读那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就会领略到那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历史画面,就会被他们那淡泊自守、宠辱不惊的情操所感动,就会感受到那种种激励鞭策的精神动力……
峥嵘岁月,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所成就的物质财富,惠及后人;
创业开拓,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所铸就的精神财富,永存史册!
2008年8月5日于海口